禮儀繁博,與天地而為量。 紀國立君,人倫攸始。 三代遺文,略在經誥,蓋秦余所亡逸也。 漢初叔孫通制漢禮,而班固之志不載。 及至東京,太尉胡廣撰《舊儀》,左中郎蔡邕造《獨斷》,應劭、蔡質咸綴識時事,而司馬彪之書不取。 魏氏籍漢末大亂,舊章殄滅,侍中王粲、尚書衛覬集創朝儀,而魚豢、王沈、陳壽、孫盛並未詳也。 吳則太史令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光、許慈草建眾典。 晉初司空荀摐因魏代前事,撰為《晉禮》,參考今古,更其節文,羊祜、任愷、庾峻、應貞並共刪集,成百六十五篇。 後摯虞、傅咸纘續此制,未及成功,中原覆沒,今虞之《決疑注》是遺事也。 江左仆射刁協、太常荀崧,補緝舊文,光祿大夫蔡謨又踵修輯朝故。 宋初因循改革,事系群儒,其前史所詳,並不重述。 永明二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表定禮樂。 於是詔尚書令王儉制定新禮,立治禮樂學士及職局,置舊學四人,新學六人,正書令史各一人,幹一人,秘書省差能書弟子二人。 因集前代,撰治五禮,吉、凶、賓、軍、嘉也。 文多不載。 若郊廟庠序之儀,冠婚喪紀之節,事有變革,宜錄時事者,備今志。 其輿輅旗常,與往代同異者,更立別篇。 建元元年七月,有司奏:「郊殷之禮,未詳郊在何年?復以何祖配郊?殷復在何時?未郊得先殷與不?明堂亦應與郊同年而祭不?若應祭者,復有配與無配?不祀者,堂殿職僚毀置雲何?」八座丞郎通關博士議。 曹郎中裴昭明、儀曹郎中孔逷議:「今年七月宜殷祠,來年正月宜南郊明堂,並祭而無配。 」殿中郎司馬憲議:「南郊無配,饗祠如舊;明堂無配,宜應廢祀。 其殷祠同用今年十月。 」 右仆射王儉議:「案《禮記·王制》,天子先祫後時祭,諸侯先時祭後祫。 《春秋》魯僖二年祫,明年春禘,自此以後,五年再殷。 《禮緯·稽命徵》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 』《經》《記》所論禘祫與時祭,其言詳矣,初不以先殷後郊為嫌。 至于郊配之重,事由王跡,是故杜林議雲『漢業特起,不因緣堯,宜以高帝配天』。 魏高堂隆議以舜配天。 蔣濟雲『漢時奏議,謂堯已禪舜,不得為漢祖,舜亦已禪禹,不得為魏之祖。 今宜以武皇帝配天』。 晉、宋因循,即為前式。 又案《禮》及《孝經援神契》並云:『明堂有五室。 天子每月于其室聽朔布教,祭五帝之神,配以有功德之君。 』《大戴禮記》曰:『明堂者,所以明諸侯尊卑也』。 許慎《五經異義》曰:『布政之宮,故稱明堂。 明堂,盛貌也。 』《周官·匠人職》稱明堂有五室。 鄭玄云:『周人明堂五室,帝一室也。 』初不聞有文王之寢。 《鄭志》趙商問云:『說者謂天子廟制如明堂,是為明堂即文廟邪?』鄭答曰:『明堂主祭上帝,以文王配耳,猶如郊天以后稷配也。 』袁孝尼云:『明堂法天之宮,本祭天帝,而以文王配,配其父于天位則可,牽天帝而就人鬼,則非義也。 』太元十三年,孫耆之議,稱『郊以祀天,故配之以后稷;明堂以祀帝,故配之以文王。 由斯言之,郊為皇天之位,明堂即上帝之廟』。 徐邈謂『配之為言,必有神主;郊為天壇,則堂非文廟』。 《史記》雲趙綰、王臧欲立明堂,于時亦未有郊配。 漢又祀汾陰五畤,即是五帝之祭,亦未有郊配。 『議者或謂南郊之日,已旅上帝,若又以無配而特祀明堂,則一日再祭,于義為黷。 案,古者郊本不共日。 蔡邕《獨斷》曰:‘祠南郊。 祀畢,次北郊,又次明堂、高廟、世祖廟,謂之五供。 』馬融云:『郊天之祀,咸以夏正,五氣用事,有休有王,各以其時,兆于方郊,四時合歲,功作相成,亦以此月總旅明堂。 』是則南郊、明堂各日之證也。 近代從省,故與郊同日,猶無煩黷之疑。 何者?其為祭雖同,所以致祭則異。 孔晁雲,言五帝佐天化育,故有從祀之禮,旅上帝是也。 至于四郊明堂,則是本祀之所,譬猶功臣從饗,豈復廢其私廟?且明堂有配之時,南郊亦旅上帝,此則不疑于共日,今何故致嫌于同辰?又《禮記》『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歲遍』。 《尚書·洛誥》『咸秩無文』。 《詩》雲『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據此諸義,則四方、山川,猶必享祀,五帝大神,義不可略。 魏文帝黃初二年正月,郊天地明堂,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以武皇帝配天,文皇帝配上帝,然則黃初中南郊、明堂,皆無配也。 又郊日及牲色,異議紛然。 《郊特牲》云:『郊之用辛,周之始郊也。 』盧植雲『辛之為言自新絜也。 』鄭玄云:『用辛日者,為人當齋戒自新絜也』。 漢魏以來,或丁或己,而用辛常多。 考之典據,辛日為允。 《郊特牲》又云,郊牲幣宜以正色。 繆襲據《祭法》,雲天地絺犢,周家所尚;魏以建醜為正,牲宜尚白。 《白虎通》雲,三王祭天,一用夏正,所以然者,夏正得天之數也。 魏用異朔,故牲色不同。 今大齊受命,建寅創歷,郊廟用牲,一依晉、宋。 謂宜以今年十月殷祀宗廟。 自此以後,五年再殷。 來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 宜以共日,還祭明堂。 又用次辛,饗祀北郊。 而並無配。 犧牲之色,率由舊章。 」 詔:「可。 明堂可更詳」。 第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齊書》
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