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倫廢惠帝于金墉城,改號金墉為永安宮。 帝尋複位而倫誅。 晉惠帝永興元年,詔廢太子覃還為清河王,立成都王穎為皇太弟,猶加侍中,大都督,領丞相,備九錫,封二十郡,如魏王故事。 案周禮,傳國以胤不以勛,故雖公旦之聖,不易成王之嗣。 所以遠絶覬覦,永一宗祧。 後代遵履,改之則亂。 今擬非其實,僭差已甚。 且既為國副,則不應復開封土,兼領庶職。 此言之不從,進退乖爽。 故帝既播越,穎亦不終,是其咎也。 後猶不悟,又立懷帝為皇太弟。 懷終流弒,不永厥祚,又其應也。 語曰:「變古易常,不亂則亡。 」此之謂乎? 晉惠帝太安中,周于陽羡起宅,始成,而邊戶有聲如人嘆吒者。 亡後,家誅滅。 此近言不從也。 晉元帝太興四年,吳郡民訛言有大蟲在棨中及樗樹上,嚙人即死。 晉陵民又言曰,見一老女子居市,被發從肆人乞飲,自言:「天帝令我從水門出,而我誤由蟲門。 若還,天帝必殺我。 如何?」於是百姓共相恐動,雲死者已十數也。 西及京都,諸家有樗棨者,伐去之。 無幾自止。 晉元帝永昌元年,寧州刺史王遜遣子澄入質,將渝、濮雜夷數百人。 京邑民忽訛言寧州人大食人家小兒,親有見其蒸煮滿釜甑中者。 又云失兒皆有主名,婦人尋道,拊心而哭。 於是百姓各禁錄小兒,不得出門。 尋又言已得食人之主,官當大航頭大杖考竟。 而日有四五百人晨聚航頭,以待觀行刑。 朝廷之士相問者,皆曰信然,或言郡縣文書已上。 王澄大懼,檢測之,事了無形,民家亦未嘗有失小兒者,然後知其訛言也。 此二事,干寶雲「未之能論」。 永昌二年,大將軍王敦下據姑熟。 百姓訛言行蟲病,食人大孔,數日入腹,入腹則死。 治之有方,當得白犬膽以為藥。 自淮、泗遂及京都,數日之間,百姓驚擾,人人皆自雲已得蟲病。 又云,始在外時,當燒鐵以灼之。 於是翕然被燒灼者十七八矣。 而白犬暴貴,至相請奪,其價十倍。 或有自雲能行燒鐵者,賃灼百姓,日得五六萬,憊而後已。 四五日漸靜。 說曰,夫裸蟲人類,而人為之主,今雲蟲食人,言本同臭類而相殘賊也。 自下而上,斯其逆也。 必入腹者,言害由中不由外也。 犬有守禦之性,白者金色,而膽用武之主也。 帝王之運,五霸會于戌,戌主用兵。 金者晉行,火燒鐵以治疾者,言必去其類而來,火與金合德,共治蟲害也。 案中興之際,大將軍本以腹心受伊、呂之任,而元帝末年,遂攻京邑,明帝諒暗,又有異謀。 是以下逆上,腹心內爛也。 及錢鳳、沈充等逆兵四合,而為王師所挫,逾月而不能濟。 北中郎將劉遐及淮陵內史蘇峻率淮、泗之眾以救朝廷,故其謡言首作於淮、泗也。 朝廷卒以弱制強,罪人授首,是用白犬膽可救之效也。 晉海西時,庾晞四五年中,喜為輓歌,自搖大鈴為唱,使左右齊和。 又燕會,輒令倡妓作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其聲悲切。 時人怪之,後亦果敗。 晉海西公太和以來,大家婦女,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用發既多,不恆戴。 乃先作假髻,施于木上,呼曰「假頭」。 人欲借,名曰「借頭」,遂布天下。 自此以來,人士多離事故,或亡失頭首,或以草木為之。 假頭之言,此其先兆也。 晉孝武泰元中,立內殿名曰清暑,少時而崩。 時人曰,「清暑」者,反言楚聲也。 果有哀楚之聲。 有人曰:「非此之謂,豈可極言乎。 讖雲,代晉者楚,其在茲乎?」及桓玄篡逆,自號曰楚。 太元中,小兒以兩鐵相打于土中,名曰「鬥族」。 後王國寶、王孝伯一姓之中,自相攻擊也。 桓玄出鎮南州,立齋名曰蟠龍。 後劉毅居此齋。 蟠龍,毅小字也。 桓玄初改年為大亨,遐邇沄言曰:「二月了。 」故義謀以仲春發也。 玄篡立,又改年為建始,以與趙王倫同,又易為永始。 永始,復是王莽受封之年也。 始徙司馬道子于安成,晉主遜位,出永安宮,封晉主為平固王,琅邪王德文為石陽公,並使住尋陽城。 識者皆以為言不從之妖也。 厥咎僭。 晉興,何曾薄太官禦膳,自取私食,子劭又過之,而王愷又過劭。 王愷、羊琇之疇,盛致聲色,窮珍極麗。 至元康中,誇恣成俗,轉相高尚。 石崇之侈,遂兼王、何而儷人主矣。 崇既誅死,天下尋亦淪喪。 僭逾之咎也。 恆暘:魏明帝太和二年五月,大旱。 元年以來,崇廣宮府之應也。 又是春,晉宣帝南禽孟達,置二郡;張郃西破諸葛亮,斃馬謖。 亢陽自大,又其應也。 京房《易傳》曰:「欲德不用,茲謂張。 厥災荒。 其旱陰雲不雨,變而赤煙四際。 眾出過時,茲謂廣。 其旱不生。 上下皆蔽,茲謂隔。 其旱天赤三月,時有雹殺飛禽。 上緣求妃,茲謂僭。 其旱三月大溫亡雲。 君高台府,茲謂犯。 陰侵陽,其旱萬物根死,數有火災。 庶位逾節,茲謂僭。 其旱澤物枯,為火所傷。 」太和五年三月,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 是春,諸葛亮寇天水,晉宣王距卻之,亢陽動眾。 又是時二隅分據,眾出多過時也。 《春秋》說曰:「傷二谷,謂之不雨。 」 魏齊王正始元年二月,自去冬十二月至此月不雨。 去歲正月,明帝崩。 二月,曹爽白嗣主,轉晉宣王為太傅,外示尊崇,內實欲令事先由己。 是時宣王功蓋魏朝,欲德不用之應也。 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旱。 時晉文王圍諸葛誕,眾出過時之應也。 初,壽春秋夏常雨潦,常淹城,而此旱踰年,城陷乃大雨。 咸以為天亡。 第1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