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鞞舞》,未詳所起,然漢代已施于燕享矣。 傅毅、張衡所賦,皆其事也。 曹植《鞞舞哥序》曰:「漢靈帝《西園故事》,有李堅者,能《鞞舞》。 遭亂,西隨段煨。 先帝聞其舊有技,召之。 堅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改作新哥五篇,不敢充之黃門,近以成下國之陋樂焉。 」晉《鞞舞哥》亦五篇,又《鐸舞哥》一篇,《幡舞哥》一篇,《鼓舞伎》六曲,並陳于元會。 今《幡》、《鼓》哥詞猶存,舞並闕。 《鞞舞》,即今之《鞞扇舞》也。 又云晉初有《杯盤舞》、《公莫舞》。 史臣按:杯盤,今之《齊世寧》也。 張衡《舞賦》云:「歷七盤而縱躡。 」王粲《七釋》云:「七盤陳于廣庭。 」近世文士顏延之云:「遞間關於盤扇。 」鮑昭云:「七盤起長袖。 」皆以七盤為舞也。 《搜神記》云:「晉太康中,天下為《晉世寧舞》,矜手以接杯盤反覆之。 」此則漢世唯有盤舞,而晉加之以杯,反覆之也。 《公莫舞》,今之巾舞也。 相傳雲項莊劍舞,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漢高祖。 且語莊云:「公莫。 」古人相呼曰「公」,雲莫害漢王也。 今之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 按《琴操》有《公莫渡河曲》,然則其聲所從來已久,欲雲項伯,非也。 江左初,又有《拂舞》。 舊雲《拂舞》,吳舞。 檢其哥,非吳詞也,皆陳于殿庭。 揚泓《拂舞序》曰:「自到江南,見《白符舞》,或言《白鳧鳩舞》,雲有此來數十年。 察其詞旨,乃是吳人患孫皓虐政,思屬晉也。 」又有《白珝舞》,按舞詞有巾袍之言;珝本吳地所出,宜是吳舞也。 晉《俳歌》又云:「皎皎白緒,節節為雙。 」吳音呼緒為珝,疑白珝即白緒。 《鞞舞》,故二八,桓玄將即真,太樂遣眾伎,尚書殿中郎袁明子啟增滿八佾,相承不復革。 宋明帝自改舞曲哥詞,並詔近臣虞龢並作。 又有西、傖、羌、胡諸雜舞。 隨王誕在襄陽,造《襄陽樂》;南平穆王為豫州,造《壽陽樂》;荊州刺史沈攸之又造《西烏飛哥曲》,並列于樂官。 哥詞多淫哇不典正。 前世樂飲,酒酣,必起自舞。 《詩》雲「屢舞仙仙」是也。 宴樂必舞,但不宜屢爾。 譏在屢舞,不譏舞也。 漢武帝樂飲,長沙定王舞又是也。 魏、晉已來,尤重以舞相屬。 所屬者代起舞,猶若飲酒以杯相屬也。 謝安舞以屬桓嗣是也。 近世以來,此風絶矣。 孝武大明中,以《鞞》、《拂》、雜舞合之鐘石,施于殿庭。 順帝升明二年,尚書令王僧虔上表言之,並論三調哥曰:「臣聞《風》、《雅》之作,由來尚矣。 大者係乎興衰,其次者著于率舞。 在於心而木石感,鏗鏘奏而國俗移。 故鄭相出郊,辯聲知戚;延陵入聘,觀樂知風。 是則音不妄啟,曲豈徒奏。 哥倡既設,休戚已征,清濁是均,山琴自應。 斯乃天地之靈和,升降之明節。 今帝道四達,禮樂交通,誠非寡陋所敢裁酌。 伏以三古缺聞,六代潛響,舞詠與日月偕湮,精靈與風雲俱滅。 追余操而長懷,撫遺器而太息,此則然矣。 夫鐘縣之器,以雅為用,凱容之制,八佾為體。 故羽龠擊拊,以相諧應,季氏獲誚,將在於此。 今總章舊佾二八之流,袿服既殊,曲律亦異,推今校古,皎然可知。 又哥鐘一肆,克諧女樂,以哥為稱,非雅器也。 大明中,即以宮縣合和《鞞》、《拂》,節數雖會,慮乖雅體。 將來知音,或譏聖世。 若謂鐘舞已諧,不欲廢罷,別立哥鐘,以調羽佾,止於別宴,不關朝享,四縣所奏,謹依雅則,斯則舊樂前典,不墜於地。 臣昔已制哥磬,猶在樂官,具以副鐘,配成一部,即義沿理,如或可安。 又今之《清商》,實由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京、洛相高,江左彌重。 諒以金縣干戚,事絶于斯。 而情變聽改,稍復零落,十數年間,亡者將半。 自頃家競新哇,人尚謡俗,務在噍危,不顧律紀,流宕無涯,未知所極,排斥典正,崇長煩淫。 士有等差,無故不可以去禮;樂有攸序,長幼不可以共聞。 故喧醜之制,日盛于廛裡;風味之韻,獨盡于衣冠。 夫川震社亡,同災異戒,哀思靡漫,異世齊歡。 咎徵不殊,而欣畏並用,竊所未譬也。 方今塵靜畿中,波恬海外,《雅》《頌》得所,實在茲辰。 臣以為宜命典司,務勤課習,緝理舊聲,迭相開曉,凡所遺漏,悉使補拾。 曲全者祿厚,藝敏者位優。 利以動之,則人思自勸;風以靡之,可不訓自革。 反本還源,庶可跂踵。 」詔曰:「僧虔表如此。 夫鐘鼓既陳,《雅》《頌》斯辨,所以惠感人祇,化動翔泳。 頃自金龠弛韻,羽佾未凝,正俗移風,良在茲日。 昔阮咸清識,王度昭奇,樂緒增修,異世同功矣。 便可付外遵詳。 」 樂器凡八音:曰金,曰石,曰土,曰革,曰絲,曰木,曰匏,曰竹。 八音一曰金。 金,鐘也,袴也,錞也,鐲也,鐃也。 ,鐸也。 鐘者,《世本》雲「黃帝工人垂所造。 」《爾雅》雲「大鐘曰鏞」。 《書》曰「笙鏞以間」是也。 中者曰剽,剽音瓢。 小者曰棧,棧音盞,晉江左初所得棧鐘是也。 縣鐘磬者曰筍虡,橫曰筍,從曰虡。 蔡邕曰:「寫鳥獸之形,大聲有力者以為鐘虡,清聲無力者以為磬虛,擊其所縣,知由其虡鳴焉。 」袴如鐘而大。 史臣案:前代有大鐘,若周之無射,非一,皆謂之鐘;袴之言,近代無聞焉。 篔,篔于也。 圓如碓頭,大上小下,今民間猶時有其器。 《周禮》,「以金篔和鼓」。 鐲,鉦也。 形如小鐘,軍行鳴之,以為鼓節。 《周禮》,「以金鐲節鼓」。 第1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