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寶之至黎陽也,和長史李辯勸和納之,和不從。 辯懼謀泄,乃引晉軍至管城,冀德親率師,于後作亂。 會德不出,愈不自安。 及德此行也,辯又勸和反,和不從。 辯怒,殺和,以滑台降于魏。 時將士家悉在城內,德將攻之,韓范言于德曰:「魏師已入城,據國成資,客主之勢,翻然復異,人情既危,不可以戰。 宜先據一方,為關中之基,然後畜力而圖之,計之上也。 」德乃止。 德右衛將軍慕容雲斬李辯,率將士家累二萬餘人而出,三軍慶悅。 德謀于眾曰:「苻廣雖平,而撫軍失據,進有強敵,退無所托,計將安出?」張華進曰:「彭城阻帶山川,楚之舊都,地險人殷,可攻而據之,以為基本。 」慕容鐘、慕輿護、封逞、韓訁卓等固勸攻滑台,潘聰曰:「滑台四通八達,非帝王之居。 且北通大魏,西接強秦,此二國者,未可以高枕而待之。 彭城土曠人稀,地平無險,晉之歸鎮,必距王師。 又密邇江、淮,水路通濬,秋夏霖潦,千里為湖。 且水戰國之所短,吳之所長,今雖克之,非久安之計也。 青、齊沃壤,號曰東秦,土方二千,戶余十萬,四塞之固,負海之饒,可謂用武之國。 三齊英傑,蓄志以待,孰不思得明主以立尺寸之功!廣固者,曹嶷之所營,山川阻峻,足為帝王之都。 宜遣辯士馳說于前,大兵繼進于後,避閭渾昔負國恩,必翻然向化。 如其守迷不順,大軍臨之,自然瓦解。 既據之後,閉關養鋭,伺隙而動,此亦二漢之有關中、河內也。 」德猶豫未決。 沙門郎公素知占候,德因訪其所適。 郎曰:「敬覽三策,潘尚書之議可謂興邦之術矣。 今歲初,長星起於奎婁,遂掃虛危,而虛危,齊之分野,除舊佈新之象。 宜先定舊魯,巡撫琅邪,待秋風戒節,然後北圍臨齊,天之道也。 」德大悅,引師而南,兗州北鄙諸縣悉降,置守宰以撫之。 存問高年,軍無私掠,百姓安之,牛酒屬路。 德遣使喻齊郡太守避閭渾,渾不從,遣慕容鐘率步騎二萬擊之。 德進據琅邪,徐、兗之土附者十餘萬,自琅邪而北,迎者四萬餘人。 德進寇莒城,守將任安委城而遁,以潘聰鎮莒城。 鐘傳檄青州諸郡曰:「隆替有時,義列昔經;困難啟聖,事彰中籙。 是以宣王龍飛于危周,光武鳳起於絶漢,斯蓋曆數大期,帝王之興廢也。 自我永康多難,長鯨逸網,華夏四分,黎元五裂。 逆賊闢閭渾父蔚,昔同段龕阻亂淄川,太宰東征,剿絶凶命。 渾于覆巢之下,蒙全卵之施,曾微犬馬識養之心,復襲凶父樂禍之志,盜據東秦,遠附吳、越,割剝黎元,委輸南海。 皇上應期,大命再集,矜彼營丘,暫阻王略,故以七州之眾二十餘萬,巡省貸宗,問罪齊、魯。 昔韓信以裨將伐齊,有征無戰;耿弇以偏軍討步,克不移朔。 況以萬乘之師,掃一隅之寇,傾山碎卵,方之非易。 孤以不才,忝荷先驅,都督元戎一十二萬,皆烏丸突騎,三河猛士,奮劍與夕火爭光,揮戈與秋月競色。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眾戰,何敵不平!昔竇融以河西歸漢,榮被于後裔;彭寵盜逆漁陽,身死於奴僕。 近則曹嶷跋扈,見擒于後趙;段龕干紀,取滅于前朝。 此非古今之吉凶,已然之成敗乎?渾若先迷後悟,榮寵有加。 如其敢抗王師,敗滅必無遣燼。 稷下之雄,岱北之士,有能斬送渾者,賞同佐命。 脫履機不發,必玉石俱摧。 」渾聞德軍將至,從八千餘家入廣固。 諸郡皆承檄降于德。 渾懼,將妻子奔于魏。 德遣射聲校尉劉綱追斬于莒城。 渾參軍張瑛常與渾作檄,辭多不遜。 及此,德擒而讓之。 瑛神色自若,徐對曰:「渾之有臣,猶韓信之有蒯通。 通遇漢祖而蒙恕,臣遭陛下而嬰戮,比之古人,竊為不幸。 防風之誅,臣實甘之,但恐堯、舜之化未弘于四海耳。 」德初善其言,後竟殺之。 德遂入廣固。 四年,僭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為建平,設行廟于宮南,遣使奉策告成焉。 進慕容鐘為司徒,慕輿拔為司空,封孚為左仆射,慕輿護為右仆射。 遣其度支尚書封愷、中書侍郎封逞觀省風俗,所在大饗將士。 以其妻段氏為皇后。 建立學官,簡公卿已下子弟及二品士門二百人為太學生。 後因宴其群臣,酒酣,笑而言曰:「朕雖寡薄,恭己南面而朝諸侯,在上不驕,夕惕于位,可方自古何等主也?」其青州刺史鞠仲曰:「陛下中興之聖後,少康、光武之儔也。 」德顧命左右賜仲帛千匹。 仲以賜多為讓,德曰:「卿知調朕,朕不知調卿乎!卿飾對非實,故亦以虛言相賞,賞不謬加,何足謝也!」韓范進曰:「臣聞天子無戲言,忠臣無妄對。 今日之論,上下相欺,可謂君臣俱失。 」德大悅,賜范絹五十匹。 自是昌言競進,朝多直士矣。 德母兄先在長安,遣平原人杜弘如長安問存否,弘曰:「臣至長安,若不奉太后動止,便即西如張掖,以死為效。 臣父雄年逾六十,未沾榮貴,乞本縣之祿,以申烏鳥之情。 」張華進曰:「杜弘未行而求祿,要利情深,不可使也。 」德曰:「吾方散所輕之財,招所重之死,況為親尊而可吝乎!且弘為君迎親,為父求祿,雖外如要利,內實忠孝。 」乃以雄為平原令。 弘至張掖,為盜所殺,德聞而悲之,厚撫其妻子。 第4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4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