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聽詩歌及周公之事,顧謂群臣曰:「周公之輔成王,不能以至誠感上下,誅兄弟以杜流言,猶擅美于經傳,歌德于管弦。 至如我之太宰桓王,承百王之季,主在可奪之年,二寇窺窬,難過往日,臨朝輔政,群情緝穆,經略外敷,闢境千里,以禮讓維宗親,德刑制群後,惇睦雍熙,時無二論。 勛道之茂,豈可與周公同日而言乎!而燕詠闕而不論,盛德掩而不述,非所謂也。 」乃命中書更為《燕頌》以述恪之功焉。 又引中書令常忠、尚書陽璆、秘書監郎敷于東堂,問曰:「古來君子皆謂周公忠聖,豈不謬哉!」璆曰:「周公居攝政之重,而能達群臣之名,及流言之謗,致烈風以悟主,道契神靈,義光萬代,故累葉稱其高,後王無以奪其美。 」盛曰:「常令以為何如?」忠曰:「昔武王疾篤,周公有請令之誠,流言之際,義感天地,楚撻伯禽以訓就王德。 周公為臣之忠,聖達之美,《詩》《書》已來未之有也。 」盛曰:「異哉二君之言!朕見周公之詐,未見其忠聖也。 昔武王得九齡之夢,白文王,文王曰:「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 」及文王之終,已驗武王之壽矣。 武王之算未盡而求代其死,是非詐乎!若惑于天命,是不聖也。 據攝天位而丹誠不見,致兄弟之間有干戈之事。 夫文王之化,自近及遠,故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周公親違聖父之典而蹈嫌疑之蹤,戮罰同氣以逞私忿,何忠之有乎!但時無直筆之史,後儒承其謬談故也。 」忠曰:「啟金縢而返風,亦足以明其不詐。 遭二叔流言之變,而能大義滅親,終安宗國,復子明闢,輔成大業,以致太平,制禮作樂,流慶無窮,亦不可謂非至德也。 」盛曰:「卿徒因成文而未原大理,朕今相為論之。 昔周自后稷積德累仁,至于文、武。 文、武以大聖應期,遂有天下。 生靈仰其德,四海歸其仁。 成王雖幼統洪業,而卜世修長,加呂、召、毛、畢為之師傅。 若無周公攝政,王道足以成也。 周公無故以安危為己任,專臨朝之權,闕北面之禮。 管、蔡忠存王室,以為周公代主非人臣之道,故言公將不利於孺子。 周公當明大順之節,陳誠義以曉群疑,而乃阻兵都邑,擅行誅戮。 不臣之罪彰于海內,方貽王《鴟鴞》之詩,歸非于主,是何謂乎!又周公舉事,稱告二公,二公足明周公之無罪而坐觀成王之疑,此則二公之心亦有猜于周公也。 但以疏不間親,故寄言于管、蔡,可謂忠不見于當時,仁不及于兄弟。 知群望之有歸,天命之不在己,然後返政成王,以為忠耳。 大風拔木之征,乃皇天祐存周道,不忘文、武之德,是以赦周公之始愆,欲成周室之大美。 考周公之心,原周公之行,乃天下之罪人,何至德之謂也!周公複位,二公所以杜口不言其本心者,以明管、蔡之忠也。 」 又謂常忠曰:「伊尹、周公孰賢?」忠曰:「伊尹非有周公之親而功濟一代,太甲亂德,放於桐宮,思愆改善,然後復之。 使主無怨言,臣無流謗,道存社稷,美溢來今,臣謂伊尹之勛有高周旦。 」盛曰:「伊尹以舊臣之重,顯阿衡之任,太甲嗣位,君道未洽,不能竭忠輔導。 而放黜桐宮,事同夷羿,何周公之可擬乎!」郎敷曰:「伊尹處人臣之位,不能匡制其君,恐成、湯之道墜而莫就,是以居之桐宮,與小人從事,使知稼穡之艱難,然後返之天位,此其忠也。 」盛曰:「伊尹能廢而立之,何不能輔之以至于善乎?若太甲性同桀紂,則三載之間未應便成賢后,如其性本休明,義心易發,當務盡匡規之理以弼成君德,安有人臣幽主而據其位哉!且臣之事君,惟力是視,奈何挾智藏仁以成君惡!夫太甲之事,朕已鑒之矣。 太甲,至賢之主也,以伊尹歷奉三朝,績無異稱,將失顯祖委授之功,故匿其日月之明,受伊尹之黜,所以濟其忠貞之美。 夫非常之人,然後能立非常之事,非常人之所見也,亦猶太伯之三讓,人無德而稱焉。 」敷曰:「太伯三以天下讓,至仲尼而後顯其至德。 太甲受謗于天下,遭陛下乃申其美。 」因而談宴賦詩,賜金帛各有差。 遼西太守李郎在郡十年,威制境內,盛疑之,累征不赴。 以母在龍城,未敢顯叛,乃陰引魏軍,將為自安之計,因表請發兵以距寇。 盛曰:「此必詐也。 」召其使而詰之,果驗,盡滅其族,遣輔國將軍李旱率騎討之。 師次建安,召旱旋師。 朗聞其家被誅也,擁三千餘戶以自固。 及聞旱中路而還,謂有內變,不復為備,留其子養守令支,躬迎魏師于北平。 旱候知之,襲克令支,遣廣威孟廣平率騎追朗,及於無終,斬之。 初,盛之追旱還也,群臣莫知其故。 旱既斬朗,盛謂群臣曰:「前以追旱還者,正為此耳。 朗新為叛逆,必忌官威,一則鳩合同類,劫掠良善,二則亡竄山澤,未可卒平,故非意而還,以盈怠其志,卒然掩之,必克之理也。 」群臣皆曰:「非所及也。 」 李旱自遼西還,聞盛殺其將衛雙,懼,棄軍奔走。 既而歸罪,復其爵位。 盛謂侍中孫勍曰:「旱總三軍之任,荷專征之重,不能杖節死綏,無故逃亡,考之軍正,不赦之罪也。 然當先帝之避難,眾情離貳,骨肉忘其親,股肱失忠節,旱以刑餘之體,效力盡命,忠款之至,精貫白日。 朕故錄其忘身之功,免其丘山之罪耳。 」 盛去皇帝之號,稱庶人大王。 魏襲幽州,執刺史盧溥而去。 遣孟廣平援之,無及。 盛率眾三萬伐高句驪,襲其新城、南蘇,皆克之,散其積聚,徙其五千餘戶于遼西。 第4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4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