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末,匈奴大亂,五單于爭立,而呼韓邪單于失其國,攜率部落,入臣于漢。 漢嘉其意,割并州並界以安之。 於是匈奴五千餘落入居朔方諸郡,與漢人雜處。 呼韓邪感漢恩,來朝,漢因留之,賜其邸舍,猶因本號,聽稱單于,歲給綿絹錢谷,有如列侯。 子孫傳襲,歷代不絶。 其部落隨所居郡縣,使宰牧之,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 多歷年所,戶口漸滋,瀰漫北朔,轉難禁制。 後漢末,天下騷動,群臣競言胡人猥多,懼必為寇,宜先為其防。 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眾為五部,部立其中貴者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 魏末,復改帥為都尉。 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居于太原故茲氏縣;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祁縣;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大陵縣。 武帝踐阼後,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難等二萬餘落歸化,帝復納之,使居河西故宜陽城下。 後復與晉人雜居,由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諸郡靡不有焉。 泰始七年,單于猛叛,屯孔邪城。 武帝遣婁侯何楨持節討之。 楨素有志略,以猛眾凶悍,非少兵所制,乃潛誘猛左部督李恪殺猛,於是匈奴震服,積年不敢復反。 其後稍因忿恨,殺害長史,漸為邊患。 侍御史西河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 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 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 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覆上郡,實馮翊,于平陽已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 裔不亂華,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上黨雜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 」帝不納。 至太康五年,復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萬九千三百人歸化。 七年,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種類大小凡十萬餘口,詣雍州刺史扶風王駿降附。 明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復率種落大小萬一千五百口,牛二萬二千頭,羊十萬五千口,車廬什物不可勝紀,來降,並貢其方物,帝並撫納之。 北狄以部落為類,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種、鮮支種、寇頭種、烏譚種、赤勒種、捍蛭種、黑狼種、赤沙種、鬱鞞種、萎莎種、禿童種、勃蔑種、羌渠種、賀賴種、鐘跂種、大樓種、雍屈種、真樹種、力羯種,凡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 屠各最豪貴,故得為單于,統領諸種。 其國號有左賢王、右賢王、左奕蠡王、右奕蠡王、左于陸王、右于陸王、左漸尚王、右漸尚王、左朔方王、右朔方王、左獨鹿王、右獨鹿王、左顯祿王、右顯祿王、左安樂王、右安樂王、凡十六等,皆用單于親子弟也。 其左賢王最貴,唯太子得居之。 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 而呼延氏最貴,則有左日逐、右日逐,世為輔相;卜氏則有左沮渠、右沮渠;蘭氏則有左當戶、右當戶;喬氏則有左都侯、右都侯。 又有車陽、沮渠、餘地諸雜號,猶中國百官也。 其國人有綦毋氏、勒氏、皆勇健,好反叛。 武帝時,有騎督綦毋俔邪伐吳有功,遷赤沙都尉。 惠帝元康中,匈奴郝散攻上黨,殺長吏,入守上郡。 明年,散弟度元又率馮翊、北地羌胡攻破二郡。 自此已後,北狄漸盛,中原亂矣。 史臣曰:夫宵形稟氣,是稱萬物之靈,系土隨方,乃有群分之異。 蹈仁義者為中寓,肆凶獷者為外夷,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夷狄之徒,名教所絶,窺邊侯隙,自古為患,稽諸前史,憑陵匪一。 軒皇北逐,唐帝南征,殷後東戡,周王西狩,皆所以禦其侵亂也。 嬴劉之際,匈奴最強;元成之間,呼韓委質,漢嘉其節,處之中壤。 歷年斯永,種類逾繁,舛號殊名,不可勝載。 爰及泰始,匪革前迷,廣闢塞垣,更招種落,納萎莎之後附,開育鞠之新降,接帳連韝,充郊掩甸。 既而沸脣成俗,鳴鏑為群,振鴞響而挻災,恣狼心而逞暴。 何楨縱策,弗沮于奸萌;郭欽馳疏,無救于妖漸。 未環星紀,坐傾都邑,黎元塗地,凶族滔天。 跡其所由,抑武皇之失也。 吐谷渾分緒偽燕,遠辭正嫡,率東胡之餘眾,掩西羌之舊宇,綱疏政暇,地廣兵全,廓萬里之基,貽一匡之訓,弗忘忠義,良可嘉焉。 吐延夙標宏偉,見方于項籍,始遵朝化,遽夭于姜聰,高節不群,亦殊籓之秀也。 葉延至孝,寄新哀于射草;闢奚深友,邁古烈于分荊;視連蒸蒸,光奉先之義;視羆矯矯,藴經時之略;洛干童幼,早擅英規,未騁雄心,先摧兇手,奉順者必敗,豈天亡晉乎!且渾廆連枝,生自邊極,各謀孫而翼子,咸革裔而希華。 廆胤姦凶,假鳳圖而竊號,渾嗣忠謹,距龍涸而歸誠。 懷奸者數世而亡,資忠者累葉彌劭,積善餘慶,斯言信矣。 贊曰:逖矣前王,區別群方。 叛由德弛,朝因化昌。 武后升圖,智昧遷胡。 遽淪家國,多謝明謨。 谷渾英奮,思矯穨運;克昌其緒,實資忠訓。 列傳第六十八 王敦 桓溫 第2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2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