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欲用天下之智力者,莫若使天下信之也。 商鞅移木,豈禮也哉?有由而然。 自經荒弊,綱紀頽陵,清直之風既澆,糟秕之俗猶在,誠宜濯以滄浪之流,漉以吞舟之網,則幽顯明別,于變時雍矣。 弘濟茲務,在乎官人。 今南北雜錯,屬托者無保負之累,而輕舉所知,此博採所以未精,職理所以多闕。 今凡有所用,宜隨其能否而與舉主同乎褒貶,則人有慎舉之恭,官無廢職之吝。 昔冀缺有功,胥臣蒙先茅之賞;子玉敗軍,子文受蔿賈之責。 古既有之,今亦宜然。 漢朝使刺史行部,乘傳奏事,猶恐不足以辨彰幽明,弘宣政道,故復有綉衣直指。 今之艱弊,過于往昔,宜分遣黃、散若中書郎等循行天下,觀採得失,舉善彈違,斷截苟且,則入不敢為非矣。 漢宣帝時,二千石有居職修明者,則入為公卿;其不稱職免官者,皆還為平人。 懲勸必行,故歷世長久。 中間以來,遷不足競,免不足懼。 或有進而失意,退而得分。 蒞官雖美,當以素論降替;在職實劣,直以舊望登敘。 校游談為多少,不以實事為先後。 以此責成,臣未見其兆也。 今宜峻左降舊制,可二千石免官,三年乃得敘用,長史六年,戶口折半,道里倍之。 此法必明,便天下知官難得而易失,必人慎其職,朝無惰官矣。 都督可課佃二十頃,州十頃,郡五頃,縣三頃。 皆取文武吏醫卜,不得撓亂百姓。 三台九府,中外諸軍,有可減損,皆令附農。 市息末伎,道無遊人,不過一熟,豐穰可必。 然後重居職之俸,使祿足以代耕。 頃大事之後,遐邇皆想宏略,而寂然未副,宜早振綱領,肅起群望。 時王敦新平,人情未安,詹撫而懷之,莫不得其歡心,百姓賴之。 疾篤,與陶侃書曰:「每憶密計,自沔入湘,頡頏繾綣,齊好斷金。 子南我東,忽然一紀,其間事故,何所不有。 足下建功嶠南,旋鎮舊楚。 吾承乏幸會,來忝此州,圖與足下進共竭節本朝,報恩幼主,退以申尋平生,纏綿舊好。 豈悟時不我與,長即幽冥,永言莫從,能不慨悵!今神州未夷,四方多難,足下年德並隆,功名俱盛,宜務建洪範,雖休勿休,至公至平,至謙至順,即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足下察吾此誠。 」以咸和六年卒,時年五十三。 冊贈鎮南大將軍、儀同三司,謚曰烈,祠以太牢。 子玄嗣,位至散騎侍郎。 玄弟誕,有器干,歷六郡太守、龍驤將軍,追贈冀州刺史。 初,京兆韋泓喪亂之際,親屬遇饑疫並盡,客遊洛陽,素聞詹名,遂依託之。 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弟兄。 遂隨從積年,為營伉儷,置居宅,並薦之於元帝曰:「自遭喪亂,人士易操,至乃任運固窮,耿介守節者鮮矣。 伏見議郎韋泓,年三十八,字元量,執心清沖,才識備濟,躬耕隴畝,不煩人役,靜默居常,不豫政事。 昔年流移,來在詹境,經寇喪資,一身特立,短褐不掩形,菜蔬不充朝,而抗志彌厲,不游非類。 顏回稱不改其樂,泓有其分。 明公輔亮皇室,恢維宇宙,四門開闢,英彥鳧藻,收春華于京輦,采秋實于岩藪。 而泓抱璞荊山,未剖和璧。 若蒙銓召,付以列曹,必能協隆鼎味,緝熙庶績者也。 」帝即闢之。 自後位至少府卿。 既受詹生成之惠,詹卒,遂制朋友之服,哭止宿草,追趙氏祀程嬰、杵臼之義,祭詹終身。 甘卓,字季思,丹陽人,秦丞相茂之後也。 曾祖寧,為吳將。 祖述,仕吳為尚書。 父昌,太子太傅。 吳平,卓退居自守。 郡命主簿、功曹,察孝謙,州舉秀才,為吳王常侍。 討石冰,以功賜爵都亭侯。 東海王越引為參軍,出補離狐令。 卓見天下大亂,棄官東歸,前至歷陽,與陳敏相遇。 敏甚悅,共圖縱橫之計,遂為其子景娶卓女,共相結托。 會周唱義,密使錢廣攻敏弟昶,敏遣卓討廣,頓硃雀橋南。 會廣殺昶,告丹陽太守顧榮共邀說卓。 卓素敬服榮,且以昶死懷懼,良久乃從之。 遂詐疾迎女,斷橋,收船南岸,共滅敏,傳首于京都。 元帝初渡江,授卓前鋒都督、揚威將軍、歷陽內史。 其後討周馥,征杜弢,屢經苦戰,多所擒獲。 以前後功,進爵南鄉侯,拜豫章太守。 尋遷湘州刺史,將軍如故。 復進爵于湖侯。 中興初,以邊寇未靜,學校陵遲,特聽不試孝廉,而秀才猶依舊策試。 卓上疏以為:「答問損益,當須博通古令,明達政體,必求諸墳索,乃堪其舉。 臣所忝州往遭寇亂,學校久替,人士流播,不得比之餘州。 策試之由,當藉學功,謂宜同孝廉例,申與期限。 」疏奏,朝議不許。 卓於是精加隱括,備禮舉桂陽谷儉為秀才。 儉辭不獲命,州厚禮遣之。 諸州秀才聞當考試,皆憚不行,惟儉一人到台,遂不復策試。 儉恥其州少士,乃表求試,以高第除中郎。 儉少有志行,寒苦自立,博涉經史。 于時南土凋荒,經籍道息,儉不能遠求師友,唯在家研精。 雖所得實深,未有名譽,又恥衒耀取達,遂歸,終身不仕,卒於家。 卓尋遷安南將軍、梁州刺史、假節、督沔北諸軍,鎮襄陽。 卓外柔內剛,為政簡惠,善於綏撫,估稅悉除,市無二價。 州境所有魚池,先恆責稅,卓不收其利,皆給貧民,西土稱為惠政。 第1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