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將發,玄從兄驃騎長史石生馳使告玄。 玄進次尋陽,傳檄京師,罪狀元顯。 俄而玄至西陽,帝戎服餞元顯于西池,始登舟而玄至新亭。 元顯棄船退屯國子學堂。 明日,列陣于宣陽門外,元顯佐吏多散走。 或言玄已至大桁,劉牢之遂降于玄。 元顯回入宣陽門,牢之參軍張暢之率眾遂之,眾潰。 元顯奔入相府,唯張法順隨之。 問計于道子,道子對之泣。 玄遣太傅從事中郎毛泰收元顯送於新亭,縛于舫前而數之。 元顯答曰:「為王誕、張法順所誤。 」於是送付廷尉,並其六子皆害之。 玄又奏:「道子酣縱不孝,當棄市。 」詔徒安成郡,使御史杜竹林防衛,竟承玄旨CG殺之,時年三十九。 帝三日哭于西堂。 及玄敗,大將軍、武陵王遵承旨下令曰:「故太傅公阿衡二世,契闊皇家,親賢之重,地無與二。 驃騎大將軍內總朝維,外宣威略,志蕩世難,以寧國祚。 天未靜亂,禍酷備鐘,悲動區宇,痛貫人鬼,感惟永往,心情崩隕。 今皇祚反正,幽顯式敘,宜崇明國體,以述舊典。 便可追崇太傅為丞相,加殊禮,一依安平獻王故事。 追贈驃騎為太尉,加羽葆鼓吹。 丞相填塋翳然,飄薄非所,須南道清通,便奉迎神柩。 太尉宜便遷改。 可下太史祥吉日,定宅兆。 」於是遣通直常侍司馬珣之迎道子柩于安成。 時寇賊未平,喪不時達。 義熙元年,合葬于王妃陵。 追諡元顯曰忠。 以臨川王寶子修之為道子嗣,尊妃王氏為太妃。 義熙中,有稱元顯子秀熙避難蠻中而至者,太妃請以為嗣,於是修之歸於別第。 劉裕意其詐而案驗之,果散騎郎滕羡奴芍藥也,竟坐棄市。 太妃不悟,哭之甚慟。 修之復為嗣。 薨,謚悼王,無子,國除。 史臣曰:泰始之受終也,乃憲章往昔,稽古前王,廣誓山河,大開籓屏,文昭武穆,方駕于魯、衛、應、韓;磐石犬牙,連衡于吳、楚、齊、代。 然而作法于亂,付託非才,何曾嘆經國之無謀,郭欽識危亡之有兆。 及宮車晏駕,填土未乾,國難薦臻,朝章馳廢。 重以八王繼亂,九服沸騰,戎羯交馳,乘輿幽逼,瑤枝瓊萼,鋒鏑而消亡;硃芾綠車,與波塵而殄瘁。 遂使茫茫禹跡,咸窟穴于豺狼;惵惵周余,竟沈淪于塗炭。 嗚呼!運極數窮,一至于此!詳觀載籍,未或前聞。 道子地則親賢,任惟元輔,耽荒曲櫱,信惑讒諛。 遂使尼媼竊朝權,奸邪制國命,始則彞倫攸斁,終則宗社淪亡。 元顯以童丱之年,受棟樑之寄,專制朝廷,陵蔑君親,奮庸瑣之常材,抗姦凶之臣寇,喪師殄國。 不亦宜乎!斯則元顯為安帝之孫強,道子實晉朝之宰嚭者也。 列代之崇建維城,用籓王室;有晉之分封子弟,實樹亂階。 《詩》云:「懷德惟寧,宗子維成。 無俾城壞,無獨期畏。 」城既壞矣,畏也宜哉!典午之喪亂弘多,實此之由矣。 贊曰:帝子分封,嬰此鞠凶。 札瘥繼及,禍難仍鐘。 秦獻聰悟,清河內顧。 淮南忠勇,宣城識度。 道子昏凶,遂傾國祚。 列傳第三十五 王導(子悅 恬 洽 協 劭 薈 洽子殉 珉 劭子謐)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 父裁,鎮軍司馬。 導少有風鑒,識量清遠。 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 」初襲祖爵即丘子。 司空劉實尋引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並不行。 後參東海王越軍事。 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 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 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 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 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 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 」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 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咸驚懼,乃相率拜于道左。 導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乂。 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於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 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 」帝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 自此之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 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 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 於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 帝嘗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 」對曰:「昔秦為無道,百姓厭亂,巨猾陵暴,人懷漢德,革命反正,易以為功。 自魏氏以來,迄于太康之際,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饜于安息,遂使人乘釁,有虧至道。 然否終斯泰,天道之常。 大王方立命世之勛,一匡九合,管仲、樂毅,於是乎在,豈區區國臣所可擬議!願深弘神慮,廣擇良能。 顧榮、賀循、紀贍、周皆南土之秀,願盡優禮,則天下安矣。 」帝納焉。 第1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