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時王恭威振內外,道子甚懼,復引譙王尚之以為腹心。 尚之說道子曰:「籓伯強盛,宰相權輕,宜密樹置,以自籓衛。 」道子深以為然,乃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以備恭,與尚之等日夜謀議,以伺四方之隙。 王恭知之,復舉兵,以討尚之為名。 荊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廣州刺史桓玄並應之。 道子使人說楷曰:「本情相與,可謂斷金。 往年帳中之飲,結帶之言,寧可忘邪!卿今棄舊交,結新援,忘王恭疇昔陵侮之恥乎,若乃欲委體而臣之。 若恭得志,以卿為反覆之人,必不相信,何富貴可保,禍敗亦旋及矣!」楷怒曰:「王恭昔赴山陵,相王憂懼無計,我知事急,即勒兵而至。 去年之事,亦俟命而奮。 我事相王,無相負者。 既不能距恭,反殺國寶。 自爾已來,誰復敢攘袂于君之事乎!庾楷實不能以百口助人屠滅,當與天下同舉,誅鉏奸臣,何憂府不開,爵不至乎!」時楷已應恭檄,正征士馬。 信反,朝廷憂懼,於是內外戒嚴。 元顯攘袂慷慨謂道子曰:「去年不討王恭,致有今役。 今若復從其欲,則太宰之禍至矣。 」道子日飲醇酒,而委事于元顯。 元顯雖年少,而聰明多涉,志氣果鋭,以安危為己任。 尚之為之羽翼。 時相傅會者,皆謂元顯有明帝神武之風。 於是以為征討都督、假節,統前將軍王珣、左將軍謝琰及將軍桓之才、毛泰、高素等伐恭,滅之。 既而楊佺期、桓玄、殷仲堪等復至石頭,元顯于竹裡馳還京師,遣丹陽尹王愷、鄱陽太守桓放之、新蔡內史何嗣、潁川太守溫詳、新安太守孫泰等,發京邑士庶數萬人,據石頭以距之。 道子將出頓中堂,忽有驚馬蹂藉軍中,因而擾亂,赴江而死者甚眾。 仲堪既知王恭敗死,狼狽西走,與桓玄屯于尋陽。 朝廷嚴兵相距,內外騷然。 詔元顯甲杖百人入殿,尋加散騎常侍、中書令,又領中領軍,持節、都督如故。 會道子有疾,加以昏醉,元顯知朝望去之,謀奪其權,諷天子解道子揚州、司徒,而道子不之覺元顯自以少年頓居權重,慮有譏議,於是以琅邪王領司徒,元顯自為揚州刺史。 既而道子酒醒,方知去職,於是大怒,而無如之何。 廬江太守會稽張法順以刀筆之才,為元顯謀主,交結朋援,多樹親黨,自桓謙以下,諸貴游皆斂衽請交。 元顯性苛刻,生殺自己,法順屢諫,不納。 又發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號曰「樂屬」,移置京師,以充兵役,東土囂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既而孫恩乘釁作亂,加道子黃鉞,元顯為中軍以討之。 又加元顯錄尚書事。 然道子更為長夜之飲,政無大小,一委元顯。 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 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下可設雀羅矣。 元顯無良師友,正言弗聞,諂譽日至,或以為一時英傑,或謂為風流名士,由是自謂無敵天下,故驕侈日增。 帝又以元顯有翼亮之功,加其所生母劉氏為會稽王夫人,金章紫綬。 會洛陽覆沒,道子以山陵幽辱,上疏送章綬,請歸籓,不許。 及太皇太后崩,詔道子乘輿入殿。 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於是公卿皆拜。 于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廩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 及謝琰為孫恩所害,元顯求領徐州刺史,加侍中、後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諸軍事,封其子彥璋為東海王。 尋以星變,元顯解錄,復加尚書令。 會孫恩至京口,元顯柵斷石頭,率兵距戰,頻不利。 道子無他謀略,唯日禱蔣侯廟為厭勝之術。 既而孫恩遁于北海,桓玄復據上流,致箋于道子曰:「賊造近郊,以風不得進,以雨不致火,食盡故去耳,非力屈也。 昔國寶卒後,王恭不乘此威入統朝政,足見其心非侮于明公也,而謂之非忠。 今之貴要腹心,有時流清望者誰乎?豈可雲無佳勝,直是不能信之耳。 用理之人,然後可以信義相期;求利之徒,豈有所惜而更委信邪?爾來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禍矣。 阿衡之重,言何容易,求福則立至,干忤或致禍。 在朝君子,豈不有懷,但懼害及身耳。 玄忝任在遠,是以披寫事實。 」元顯覽而大懼。 張法順謂之曰:「桓玄承籍門資,素有豪氣,既並殷、楊,專有荊楚。 然桓氏世在西籓,人或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吳耳。 孫恩為亂,東土塗地,編戶饑饉,公私不贍,玄必乘此縱其姦凶,竊用憂之。 」元顯曰:「為之奈何?」法順曰:「玄始據荊州,人情未輯,方就綏撫,未遑他計。 及其如此,發兵誅之,使劉牢之為前鋒,而第下以大軍繼進,桓玄之首必懸于麾下矣。 」元顯以為然,遣法順至京口,謀于牢之,而牢之有疑色。 法順還,說元顯曰:「觀牢之顏色,必貳於我,未若召入殺之。 不爾,敗人大事。 」元顯不從。 道子尋拜侍中、太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崇異之儀,備盡盛典。 其驃騎將軍僚佐文武,即配太傅府。 加元顯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征討大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加黃鉞,班劍二十人,以伐桓玄,竟以牢之為前鋒。 法順又言于元顯曰:「自舉大事,未有威斷,桓謙兄弟每為上流耳目,斬之,以孤荊楚之望。 且事之濟不,繼在前軍,而牢之反覆,萬一有變,則禍敗立至。 可令牢之殺謙兄弟,以示不貳。 若不受命,當逆為其所。 」元顯曰:「非牢之無以當桓玄。 且始事而誅大將,人情必動,二三不可。 」于時揚土饑虛,運漕不繼,玄斷江路,商旅遂絶。 於是公私匱乏,士卒唯給粰橡。 第10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