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臣曰:若夫居官以潔其務,欲以啟天下之方,事親以終其身,將以勸天下之俗,非山公之具美,其孰能與于此者哉!自東京喪亂,吏曹湮滅,西園有三公之錢,蒲陶有一州之任,貪饕方駕,寺署斯滿。 時移三代,世歷九王,拜謝私庭,此焉成俗。 若乃餘風稍殄,理或可言。 委以銓綜,則群情自抑;通乎魚水,則專用生疑。 將矯前失,歸諸後正,惠絶臣名,恩馳天口,世稱《山公啟事》者,豈斯之謂歟!若盧子家之前代,何足算也。 王戎,字濬沖,琅邪臨沂人也。 祖雄,幽州刺史。 父渾,涼州刺史、貞陵亭侯。 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 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岩下電。 」年六七歲,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眾皆奔走,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 又嘗與群兒嬉于道側,見李樹多實,等輩兢趣之,戎獨不往。 或問其故,其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阮籍與渾為友。 戎年十五,隨渾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 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後出。 謂渾曰:「濬沖清賞,非卿倫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 」及渾卒於涼州,故吏賻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 為人短小,任率不修威儀,善發談端,賞其要會。 朝賢嘗上巳礻契洛,或問王濟曰:「昨游有何言談?」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頠論前言往行,袞袞可聽;王戎談子房、季札之間,超然玄著。 」其為識鑒者所賞如此。 戎嘗與阮籍飲,時兗州刺史劉昶字公榮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無恨色。 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惟公榮可不與飲。 」戎每與籍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 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 」戎笑曰:“卿輩意亦復易敗耳! 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 」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 襲父爵,闢相國掾,歷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坐遣吏修園宅,應免官,詔以贖論。 遷豫州刺史,加建威將軍,受詔伐吳。 戎遣參軍羅尚、劉喬領前鋒,進攻武昌,吳將楊雍、孫述、江夏太守劉朗各率眾詣戎降。 戎督大軍臨江,吳牙門將孟泰以蘄春、邾二縣降。 吳平,進爵安豐侯,增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戎渡江,綏慰新附,宣揚威惠。 吳光祿勛石偉方直,不容皓朝,稱疾歸家。 戎嘉其清節,表薦之。 詔拜偉為議郎,以二千石祿終其身。 荊土悅服。 征為侍中。 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隷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 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苟得,正當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 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 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以母憂去職。 性至孝,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而容貌毀悴,杖然後起。 裴頠往弔之,謂人曰:「若使一慟能傷人,濬沖不免滅性之譏也。 」時和嶠亦居父喪,以禮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毀不逾于戎。 帝謂劉毅曰:「和嶠毀頓過禮,使人憂之。 」毅曰:「嶠雖寢苫食粥,乃生孝耳。 至于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 」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 帝遣醫療之,並賜藥物,又斷賓客。 楊駿執政,拜太子太傅。 駿誅之後,東安公繇專斷刑賞,威震外內。 戎誡繇曰:「大事之後,宜深遠之。 」繇不從,果得罪。 轉中書令,加光祿大夫,給恩信五十人。 遷尚書左仆射,領吏部。 戎始為甲午制,凡選舉皆先治百姓,然後授用。 司隷傅咸奏戎,曰:「《書》稱『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今內外群官,居職未期而戎奏還,既未定其優劣,且送故迎新,相望道路,巧詐由生,傷農害政。 戎不仰依堯舜典謨,而驅動浮華,虧敗風俗,非徒無益,乃有大損。 宜免戎官,以敦風俗。 」戎與賈、郭通親,竟得不坐。 尋轉司徒。 以王政將圮,苟媚取容,屬愍懷太子之廢,竟無一言匡諫。 裴頠,戎之婿也,頠誅,戎坐免官。 齊王冏起義,孫秀祿戎于城內,趙王倫子欲取戎為軍司。 博士王繇曰:「濬沖譎詐多端,安肯為少年用?」乃止。 惠帝反宮,以戎為尚書令。 既而河間王顒遣使就說成都王穎,將誅齊王冏。 檄書至,冏謂戎曰:「孫秀作逆,天子幽逼。 孤糾合義兵,掃除元惡,臣子之節,信著神明。 二王聽讒,造構大難,當賴忠謀,以和不協。 卿其善為我籌之。 」戎曰:「公首舉義眾,匡定大業,開闢以來,未始有也。 然論功報嘗,不及有勞,朝野失望,人懷貳志。 今二王帶甲百萬,其鋒不可當,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 委權崇讓,此求安之計也。 」冏謀臣葛CM怒曰:「漢魏以來,王公就第,寧有得保妻子乎!議者可斬。 」於是百官震悚,戎偽藥發墮廁,得不及禍。 第2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上》
第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