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景初中,洛陽城東橋、城西洛水浮橋桓楹同日三處俱時震。 尋又震西城上候風木飛鳥。 時勞役大起,帝尋晏駕。 吳孫權赤烏八年夏,震宮門柱,又擊南津大橋桓楹。 孫亮建興元年十二月朔,大風震電。 是月,又雷雨。 義同前說,亮終廢。 武帝太康六年十二月甲申朔,淮南郡震電。 七年十二月己亥,毗陵雷電,南沙司鹽都尉戴亮以聞。 十年十二月癸卯,廬江、建安雷電大雨。 惠帝永康元年六月癸卯,震崇陽陵標,西南五百步標破為七十片。 是時,賈后陷害鼎輔,寵樹私戚,與漢桓帝時震憲陵寢同事也。 後終誅滅。 永興二年十月丁丑,雷震。 懷帝永嘉四年十月,震電。 愍帝建興元年十一月戊午,會稽大雨震電。 己巳夜,赤氣曜于西北。 是夕,大雨震電。 庚午,大雪。 案劉同說,「雷以二月出,八月入。 」今此月震電者,陽不閉藏也。 既發泄而明日便大雪,皆失節之異也。 是時,劉聰僭號平陽,李雄稱制於蜀,九州幅裂,西京孤微,為君失時之象也。 赤氣,赤祥也。 元帝太興元年十一月乙卯,暴雨雷電。 永昌二年七月庚子朔,雷震太極殿柱。 十二月,會稽、吳郡雷震電。 成帝咸和元年十月己巳,會稽郡大雨震電。 三年六月辛卯,臨海大雷,破郡府內小屋柱十枚,殺人。 九月二日壬午立冬,會稽雷電。 四年十一月,吳郡、會稽大震電。 穆帝永和七年十月壬午,雷雨震電。 昇平元年十一月庚戌,雷。 乙丑,又雷。 五年十月庚午,雷發東南方。 孝武帝太元五年六月甲寅,雷震含章殿四柱,並殺內侍二人。 十年十二月,雷聲在南方。 十四年七月甲寅,雷震,燒宣陽門西柱。 安帝隆安二年九月壬辰,雷雨。 元興三年,永安皇后至自巴陵,將設儀導入宮,天雷震,人馬各一俱殪焉。 義熙四年十一月辛卯朔,西北方疾風發。 癸丑,雷。 五年六月丙寅,雷震太廟,破東鴟尾,徹柱,又震太子西池合堂。 是時,帝不親蒸嘗,故天震之,明簡宗廟也。 西池是明帝為太子時所造次,故號太子池。 及安帝多病,患無嗣,故天震之,明無後也。 六年正月丙寅,雷,又雪。 十二月壬辰,大雷。 九年十一月甲戌,雷。 乙亥,又雷。 鼓妖 惠帝元康九年三月,有聲若牛,出許昌城。 十二月,廢愍懷太子,幽于許宮。 明年,賈后遣黃門孫慮殺太子,擊以藥杵,聲聞于外,是其應也。 蘇峻在歷陽外營,將軍鼓自鳴,如人弄鼓者。 峻手自破之,曰:「我鄉土時有此,則城空矣。 」俄而作亂夷滅,此聽不聰之罰也。 石季龍末,洛陽城西北九里,石牛在青石趺上,忽鳴,聲聞四十里。 季龍遣人打落兩耳及尾,鐵釘釘四腳。 尋而季龍死。 孝武太元十五年三月己酉朔,東北方有聲如雷。 案劉向說,以為「雷當托于雲,猶君托于臣。 無雲而雷,此君不恤于下,下人將叛之象也。 」及帝崩而天下漸亂,孫恩、桓玄交陵京邑。 吳興長城夏架山有石鼓,長丈餘,面逕三尺許,下有盤石為足,鳴則聲如金鼓,三吳有兵。 至安帝隆安中大鳴,後有孫恩之亂。 魚孽 魏齊王嘉平四年五月,有二魚集於武庫屋上,此魚孽也。 王肅曰:「魚生於水,而亢于屋,介鱗之物,失其所也。 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後果有東關之敗。 干寶又以為高貴鄉公兵禍之應。 二說皆與班固旨同。 武帝太康中,有鯉魚二見武庫屋上。 干寶以為:「武庫兵府,魚有鱗甲,亦兵類也。 魚既極陰,屋上太陽,魚見屋上,象至陰以兵革之禍干太陽也。 至惠帝初,誅楊駿,廢太后,矢交館閣。 元康末,賈后謗殺太子,尋亦誅廢。 十年之間,母后之難再興,是其應也,自是禍亂構矣。 」京房《易傳》曰:「魚去水,飛入道路,兵且作。 」 蝗蟲 《春秋》,螽。 劉歆從介蟲之孽,與魚同占。 魏文帝黃初三年七月,冀州大蝗,人饑。 案蔡邕說,「蝗者,在上貪苛之所致也」。 是時,孫權歸順,帝因其有西陵之役,舉大眾襲之,權遂背叛也。 武帝泰始十年六月,蝗。 是時,荀、賈任政,疾害公直。 惠帝永寧元年,郡國六蝗。 懷帝永嘉四年五月,大蝗,自幽、並、司、冀至于秦雍,草木牛馬毛鬣皆盡。 是時,天下兵亂,漁獵黔黎,存亡所繼,惟司馬越、苟晞而已。 競為暴刻,經略無章,故有此孽。 愍帝建興四年六月,大蝗。 去歲劉曜頻攻北地、馮翊,麹允等悉眾禦之,卒為劉曜所破,西京遂潰。 五年,帝在平陽,司、冀、青、雍螽。 元帝太興元年六月,蘭陵合鄉蝗,害禾稼。 乙未,東莞蝗蟲縱廣三百里,害苗稼。 七月,東海、彭城、下邳、臨淮四郡蝗蟲害禾豆。 八月,冀、青、徐三州蝗,食生草盡,至于二年。 是時,中州淪喪,暴亂滋甚也。 二年五月,淮陵、臨淮、淮南、安豐、廬江等五郡蝗蟲食秋麥。 是月癸丑,徐州及揚州江西諸郡蝗,吳郡百姓多餓死。 是年,王敦並領荊州,苛暴之釁自此興矣。 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八月,兗州蝗。 是時,慕容氏逼河南,征戍不已,故有斯孽。 十六年五月,飛蝗從南來,集堂邑縣界,害苗稼。 是年春,發江州兵營甲士二千人,家口六七千,配護軍及東宮,後尋散亡殆盡。 又邊將連有征役,故有斯孽。 豕禍 第1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上》
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