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 案《禹貢》黑水、西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 以其四山之地,故以雍名焉。 亦謂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雍閼也。 《周禮》:西曰雍州。 蓋並禹梁州之地。 周自武王克殷,都于酆鎬,雍州為王畿。 及平王東遷洛邑,以岐酆之地賜秦襄公,則為秦地,累世都之,至始皇遂平六國。 秦滅,漢又都之。 及武帝置十三州,其地以西偏為涼州,其餘並屬司隷,不統于州。 後漢光武都洛陽,關中復置雍州。 後罷,復置司隷校尉,統三輔如舊。 獻帝時又置雍州,自三輔距西域皆屬焉。 魏文帝即位,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隷。 晉初于長安置雍州,統郡國七,縣三十九,戶九萬九千五百。 京兆郡漢置。 統縣九,戶四萬。 長安 杜陵 霸城 藍田 高陸 萬年故櫟陽縣。 新豐陰般 鄭周宣王弟鄭桓公邑。 馮翊郡漢置,名左馮翊。 統縣八,戶七千七百。 臨晉。 故大荔,秦獲之,更名。 有河水祠,祠臨晉水,故名。 下邽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 重泉 頻陽秦厲公置,在頻水之陽。 粟邑 蓮芍 郃陽 夏陽故少梁,秦惠文王更名。 梁山在西北。 扶風郡漢武帝以為主爵都尉,太初中更名右扶風。 統縣六,戶二萬三千。 池陽漢惠帝置。 有嶻{山闢}山。 郿成國渠首受渭。 雍侯相。 有五畤、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 汧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 陳倉 美陽岐山在西北,周太王所邑。 安定郡漢置。 統縣七,戶五千五百。 臨涇 朝那 烏氏 都盧 鶉觚 陰密殷時密國。 西川 北地郡秦置。 統縣二,戶二千六百。 泥陽 富平 始平郡泰始二年置。 統縣五,戶一萬八千。 槐裡秦曰廢丘,漢高帝更名。 有黃山宮。 始平 武功太一山在東,古文以為終南。 鄠古國,夏啟所伐。 蒯城 新平郡漢置。 統縣二,戶二千七百。 漆漆水在西。 汾邑 惠帝即位,改扶風國為秦國。 徙都。 建興之後,雍州沒于劉聰。 及劉曜徙都長安,改號曰趙,以秦、涼二州牧鎮上邽,朔州牧鎮高平,幽州刺史鎮北地,并州牧鎮蒲阪。 石勒克長安,復置雍州。 石氏既敗,苻健僭據關中,又都長安,是為前秦。 於是乃于雍州置司隷校尉,以豫州刺史鎮許昌,秦州刺史鎮上邽,荊州刺史鎮豐陽,洛州刺史鎮宜陽,并州刺史鎮蒲阪。 苻堅時,分司隷為雍州,分京兆為咸陽郡,洛州刺史鎮陝城。 滅燕之後,分幽州置平州,鎮龍城,幽州刺史鎮薊城,河州刺史鎮桴罕,并州刺史鎮晉陽,豫州刺史鎮洛陽,兗州刺史鎮倉垣,雍州刺史鎮蒲阪。 於是移洛州居豐陽,以許昌置東豫州,以荊州刺史鎮襄陽,徐州刺史鎮彭城。 即而姚萇滅苻氏,是為後秦。 及萇子興克洛陽,以並、冀二州牧鎮蒲阪,豫州牧鎮洛陽,兗州刺史鎮倉垣,分司隷領北五郡,置幽州刺史鎮安定。 及姚泓為劉裕所滅,其地尋入赫連勃勃。 勃勃僭號于統萬,是為夏。 置幽州牧于大城,又平劉義真於長安,遣子璝鎮焉,號曰南台。 以朔州牧鎮三城,秦州刺史鎮杏城,雍州刺史鎮陰密,并州刺史鎮蒲阪,梁州牧鎮安定,北秦州刺史鎮武功,豫州牧鎮李閏,荊州刺史鎮陝,其州郡之名並不可知也。 然自元帝渡江,所置州亦皆遙領。 初以魏該為雍州刺史,鎮酇城,尋省,僑立始平郡,寄居武當城。 有秦國流人至江南,改堂邑為秦郡,僑立尉氏縣屬焉。 康帝時,庾翼為荊州刺史,遷鎮襄陽。 其後秦雍流人多南出樊沔,孝武始於襄陽僑立雍州,仍立京兆、始平、扶風、河南、廣平、義成、北河南七郡,並屬襄陽。 襄陽故屬荊州。 涼州。 案《禹貢》雍州之西界,周衰,其地為狄。 秦興美陽甘泉宮,本匈奴鑄金人祭天之處。 匈奴既失甘泉,又使休屠、渾邪王等居涼州之地。 二王后以地降漢,漢置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郡。 其後又置金城郡,謂之河西五郡。 漢改周之雍州為涼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地勢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間,南隔西羌,西通西域,于時號為斷匈奴右臂。 獻帝時,涼州數有亂,河西五郡去州隔遠,於是乃別以為雍州。 末又依古典定九州,乃合關右以為雍州。 魏時復分以為涼州,刺史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如漢故事,至晉不改。 統郡八,縣四十六,戶三萬七百。 金城郡漢置。 統縣五,戶二千。 榆中 允街 金城 白土 浩亹 西平郡漢置。 統縣四,戶四千 西都 臨羌 長寧 安夷 武威郡漢置。 統縣七,戶五千九百。 姑臧 宣威 揖次 倉松 顯美 驪靬 番禾 張掖郡漢置。 統縣三,戶三千七百。 永平 臨澤漢昭武縣,避文帝諱改也。 屋蘭漢因屋蘭名焉。 西郡漢置。 統縣五,戶一千九百。 日勒 刪丹 仙提 萬歲 蘭池一雲蘭絶池。 酒泉郡漢置。 統縣九,戶四千四百。 福祿 會水 安彌 騂馬 樂涫 表氏 延壽 玉門 沙頭 敦煌郡漢置。 統縣十二,戶六千三百。 昌蒲 敦煌 龍勒 陽關 效谷 廣至 宜禾 宜安 深泉 伊吾 新鄉 乾齊 西海郡故屬張掖,漢獻帝興平二年,武威太守張雅請置。 統縣一,戶二千五百。 居延澤在東南,《尚書》所謂流沙也。 第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上》
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