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擄期間,發展了一些以後成為猶太教特徵的事情。 但其中有一部分卻來自先前已有的根源。 由於舉行祭奠的唯一的聖殿被毀,猶太教的儀式乃被迫變得沒有祭品了。 在這一時期裡創始了猶太人會堂,他們在這裡朗誦當時已有的部分聖經。 從這時期強調了安息日的重要性,和開始重視作為猶太人標幟的割禮。 按我們所知與外邦人聯婚也是在流亡期間開始被禁止的。 各式各樣的排他性有了增長。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使你們與萬民有分別的。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 」律法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它是維持民族統一的一種主要的力量。 我們稱為《以賽亞書》的是兩位不同先知的著作,一個在被擄之前,一個在被擄之後。 二者之中的後者,也就是被聖經研究者稱為第二以賽亞的,是先知中最卓越的一位。 他最先報告給我們主曾經說過:「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 」他相信肉身死後可以復活,這也許是由於受到波斯人影響的結果。 他的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在後世竟成為用來證明先知們預見了基督降臨的主要舊約經文之一。 在基督徒對外邦人和猶太人的辯論中,第二以賽亞所寫的這些經文曾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要引用其中最重要的幾段于下。 萬民終必皈依:「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不再學習戰事。 」(以賽亞書第2章第4節)「必要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 」(就此處經文而論,猶太人與基督徒之間曾經有過爭論;猶太人說正確的譯文是「一個少婦將要懷孕,」但基督徒以為猶太人是在說謊。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陰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最明顯地具有預言性的是第五十三章,其中含有我們所熟悉的經文:「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鞭傷我們得醫治……他被迫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象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象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在最後的救贖中明確地包括了外邦人:「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 」 以斯拉和尼希米死後,猶太人暫時不見于史乘了。 猶太人的國家作為一個神權國家殘存着,然而它的畛域卻非常狹小根據E.比萬③所述,只有耶路撒冷四周十至十五英里的地方。 亞歷山大死後,這個區域變成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朝間互相爭奪的地區。 然而在實際的猶太人疆土上卻很少進行過戰爭,於是猶太人便得以長期自由地信守他們的宗教。 他們在這一時期裡的道德律都記述在《智慧書》裡,該書可能寫成於公元前200年左右。 一直到最近,這本書只有希臘文的版本為世所知;這便是它被斥入《偽經》(Apocrypha)的緣故。 但是最近卻發現了一部希伯來文的稿本,這部稿本在某些地方與英文譯的希臘文版本《偽經》有些不同。 書中所講的道德是很世俗的。 鄰舍間的聲譽受到非常的重視。 誠實乃是最上的策略,因為這樣作可以招來亞威的袒護,而這是大有益處的,書中也建議人要施捨。 希臘影響惟一的標誌乃是對醫藥的讚美。 對待奴隷不可太仁慈。 「草料、棍棒、和重擔是為了驢子;麵包、懲罰和工作是為了仆役……給他適當的工作去作:要是他不順從,那末就放上更重的枷鎖」(第23章第24、28節)。 同時,你要記得你曾為他付過一筆代價,要是他逃走,你這筆錢就要丟掉了;這就為有利的嚴酷立下一道界限(同.上.書,第30、31節)。 女兒是憂患的大根源;顯然在作者的時代裡,她們是熱中于淫亂的(第42章第9-11節)。 該書的作者是卑視婦女的:「蠹蟲生自衣服,邪惡來自婦女」(同.上.書,第13節)。 對你的孩子們和顏悅色是一種錯誤,適當的辦法是:「叫他們從幼年起就低下頭來」(第7章,第23、24節)。 總而言之,這人像老伽圖一樣,代表一種看來極不光彩的善良商人的道德。 這種寧靜舒適而又自命正直的生活,終於被決心把其全部國土化為希臘方式的塞流西王朝,安提阿古四世粗暴地中斷了。 公元前175年他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座體育場,教育青年頭戴希臘式的帽子,練習各種運動。 在這件事上他得到了一個他任命為大祭司的希臘化猶太人,雅森的協助。 僧侶貴族階級早已對教規鬆懈起來,並且感受了希臘文明的吸引力;但是他們卻遭到一個叫作「哈西第姆」(Hasidim,意味「神聖」)黨的強烈反對,這個黨在農民中佔有很大勢力。 公元170年,當安提阿古被捲入對埃及的戰爭時,猶太人叛變了。 於是安提阿古從聖殿中搬走了聖器並在其中安置了神像。 他仿照其他各地已經試驗成功的辦法,宣佈亞威和宙斯為一體。 他決心根絶猶太教,廢除割禮和廢止有關食物的戒律。 耶路撒冷的居民都屈從了,但是耶路撒冷城外的猶太人卻進行了極端頑強的抵抗。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方哲學史》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