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塔克提到,斯巴達人的法律允許他們隨時可以任意屠殺他們的希洛特;但是普魯塔克卻不相信可以把這樣可惡的事情歸咎于萊庫格斯。 「因為我不能相信萊庫格斯會創立或制訂這樣萬惡的法律:因為根據他在其他的一切行為裡所經常表現的仁慈和正義,我想象他的性格是溫存的、仁愛的」。 除了這一件事情而外,普魯塔克對於斯巴達的憲法只有讚揚而毫無異詞。 從下章中有關柏拉圖對於自己的烏托邦的敘述裡,斯巴達對於柏拉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現在就要特別談到柏拉圖。 ①還不必提托馬斯.阿諾德博士和英國的公學。 ②美國版作「拉哥尼亞一名拉西第蒙,以斯巴達為首都」。 ——-中譯本編者 ①「裴裡歐其」(perioeci)按希臘文原是「郊區居民」的意思。 -——中譯本編者 ①在談到斯巴達憲法的「民主」成份時,當然應該記得全體公民就是一個統治階級, 嚴厲地在對希洛特實行專政,並且不允許裴裡歐其有任何權力。 ①《希臘史》卷一,第141頁。 ①《政治學》卷二,9(1269b-70a)。 ①在引起魯塔克原文的時候,我用的是諾爾斯的譯本。 ①米那(mina)古希臘的貨幣單位。 ——-中譯本編者 ①柏裡《希臘史》卷一,第138頁。 看起來彷彿斯巴達男人的食量差不多要等於他們 妻子的六倍。 第十三章 柏拉圖見解的來源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 我這樣說有兩個原因:第一,亞里士多德本人就是柏拉圖的產兒;第二,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至少直迄十三世紀為止,始終更其是柏拉圖式的而非亞里士多德式的。 因此在一部哲學思想史裡就有必要對於柏拉圖,以及在較少的程度上對於亞里士多德,處理得要比他們的任何一個先行者或後繼者都更為詳盡。 柏拉圖哲學中最重要的東西:第一,是他的烏托邦,它是一長串的烏托邦中最早的一個;第二,是他的理念論,它是要解決迄今仍未解決的共相問題的開山的嘗試;第三,是他主張靈魂不朽的論證;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論;第五,是他把知識看成是回憶而不是知覺的那種知識觀。 然而在討論這些題目以前,我要就他的生活環境以及決定了他政治的和哲學的見解的那些影響說幾句話。 柏拉圖生於公元前428-7年,即伯羅奔尼蘇戰爭的最初年代。 他是一個很優裕的貴族,與三十僭主統治時期所牽涉的許多人物都有關係。 當雅典戰敗時,他還是一個青年;他把失敗歸咎於民主制,他的社會地位和他的家庭聯繫是很容易使他鄙視民主制的。 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對蘇格拉底懷有深厚的敬愛;而蘇格拉底是被民主制判處了死刑的。 因此,他之轉向斯巴達去尋求他的理想國的影子,是不足為奇的事。 柏拉圖有本領善於粉飾那些偏狹的議論,使之足以欺騙後世;後世都在讚美着他的《國家篇》,卻從未查覺到他的議論裡面究竟包含的都是什麼。 頌揚柏拉圖但不是理解柏拉圖總歸是正確的。 這正是偉大人物們的共同命運。 我的目標則恰好相反。 我想要理解他,但對他卻很少敬意,就好象他是一個現代的英國人或美國人而在宣傳着極權主義那樣。 柏拉圖所受的那些純哲學的影響,也注定使他會偏愛斯巴達的。 這些影響,大致說來,就是: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蘇格拉底。 從畢達哥拉斯那裡(無論是不是通過蘇格拉底),柏拉圖得來了他哲學中的奧爾弗斯主義的成份,即宗教的傾向、靈魂不朽的信仰、出世的精神、僧侶的情調以及他那洞穴的比喻中所包含的一切思想,還有他對數學的尊重以及他那理智與神秘主義的密切交織。 從巴門尼德那裡,他得來了下列的信仰:實在是永恆的、沒有時間性的;並且根據邏輯的理由來講,一切變化都必然是虛妄的。 從赫拉克利特那裡,他得來了那種消極的學說,即感覺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是永久的。 這和巴門尼德的學說結合起來,就達到了知識並不是由感官得到的而僅只是由理智獲得的這一結論。 這一點又反過來和畢達哥拉斯主義密切吻合。 從蘇格拉底那裡,他或許學到了對於倫理問題的首要關懷,以及他要為世界尋找出目的論的解釋而不是機械論的解釋的那種試圖。 「善」之主導着他的思想,遠甚于「善」之主導着蘇格拉底前人的思想,而這一事實是很難不歸之於蘇格拉底的影響的。 所有這一切又是怎樣和政治上的權威主義相聯繫着的呢? 首先:「善「與」實在「都是沒有時間性的,最好的國家就是那種由於具有最低限度的變動與最大限度的靜止的完美、從而也就最能模仿天上的樣本的那種國家,而它的統治者則應該是最能理解永恆的」善」的人。 其次:柏拉圖象一切神秘主義者一樣,在他的信仰裡也有一種確實性的核心,而這種確實性在本質上除了依靠一種生活方式而外,是無法與人相通的。 畢達哥拉斯派曾經力圖為入門者訂立一條規矩,而這歸根結底正是柏拉圖所想望的。 如果一個人要做一個好政治家,他就必須知道「善」;而這一點又惟有當他結合了知識的訓練與道德的訓練,才能做得到。 如果允許不曾受過這種訓練的人參預政府的話,他們將會不可避免地敗壞政治。 第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方哲學史》
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