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長不盈七尺,氣候分明。 內行修潔,其所文采,惟施軍器,余皆質素。 終日欽欽,常在戰場,臨急膽定。 尤過絶人。 雖世無事,每朝夕嚴鼓,兵在營者,咸行裝就隊。 以此玩敵,使不知所備,故出輒有功。 諸葛瑾子融,步騭子協,雖各襲任,權特復使然總為大督。 又陸遜亦本,功臣名將存者惟然,莫與比隆。 寢疾二年,後漸增篤,權晝為減膳。 夜為不寐,中使醫藥口食之物,相望于道。 然每遣使表疾病消息,權輒召見,口自問訊。 入賜酒食,出送布帛。 自創業功臣疾病,權意之所鍾,呂蒙、淩統最重,然其次矣。 年六十八,赤烏十二年卒,權素服舉哀,為之感慟。 子績嗣。 績字公緒,以父任為郎,後拜建忠都尉。 叔父才卒,績領其兵,隨太常潘浚討五溪,以膽力稱。 遷偏將軍營下督,領盜賊事,持法不傾。 魯王霸注意交績,嘗至其廨,就之坐,欲與結好,績下地住立,辭而不當。 然卒。 績襲業,拜平魏將軍,樂鄉督。 明年,魏徵南將軍王昶率眾攻江陵城,不克而退。 績與奮威將軍諸葛融書曰:「昶遠來疲睏,馬無所食,力屈而走,此天助也。 今追之力少,可引兵相繼,吾欲破之於前,足下乘之於後,豈一人之功哉,宜同斷金之義。 」融答許績。 績便引兵及昶于紀南,紀南去城三十里,績先戰勝而融不進,績後失利。 權深嘉績,盛責怒融,融兄大將軍恪貴重,故融得不廢。 初績與恪、融不平,及此事變,為隙益甚。 建興元年,遷鎮東將軍。 二年春,恪向新城,要績併力,而留置半州,使融兼其任。 冬 ,恪、融被害,績復還樂鄉,假節。 太平二年,拜驃騎將軍。 孫綝秉政,大臣疑貳,績恐吳必擾亂,而中國乘釁,乃密書結蜀,使為併兼之慮。 蜀遣右將軍閻宇將兵五千,增白帝守,以須績之後命。 永安初,遷上大將軍、都護督,自巴丘上迄西陵,元興元年,就拜左大司馬。 初,然為治行喪竟,乞複本姓,權不許,績以五鳳中表還為施氏,建衡二年卒。 呂范字子衡,汝南細陽人也。 少為縣吏,有容觀姿貌。 邑人劉氏,家富女美,范求之。 女母嫌,欲勿與,劉氏曰:「觀呂子衡,寧當久貧者邪?」遂與之婚。 後避亂壽春,孫策見而異之,范遂自委昵,將私客百人歸策。 時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 徐州牧陶謙謂范為袁氏覘候,諷縣掠考范,范親客健兒篡取以歸。 時唯范與孫河常從策,跨涉辛苦,危難不避,策亦親戚待之,每與升堂飲宴于太妃前。 後從策攻破廬江,還俱東渡,到橫江、當利,破長英、于麋,下小丹楊、湖孰,領湖孰相。 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劉繇餘眾,增范兵二千,騎五十匹。 後領宛陵令,討破丹楊賊,還吳,遷都督。 是時下邳陳瑀自號吳都太守,住海西,與強族嚴白虎交通。 策自將討虎,別遣范與徐逸攻瑀于海西,梟其大將陳牧。 又從攻祖郎于陵陽,太史慈于勇裡。 七縣平定,拜征虜中郎將,征江夏,還平鄱陽。 策薨,奔喪于吳。 後權復征江夏,范與張昭留守。 曹公至赤壁,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以彭澤、柴桑、歷陽為奉邑。 劉備詣京見權,范密請留備。 後遷平南將軍,屯柴桑。 權討關羽,過范館。 謂曰:「昔早從卿言,無此勞也。 今當上取之,卿為我守建業。 」權破羽還,都武昌 ,拜范建威將軍,封宛陵候,領丹楊太守,治建業,督扶州以下至海,轉以溧陽、懷安、寧國為奉邑。 曹休、張遼,臧霸等來伐,范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 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候。 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還軍,拜揚州牧。 性好威儀,州民如陸遜、全琮及貴公子,皆修敬虔肅,不敢輕脫。 其居處服飾,于時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權悅其忠,不怪其侈。 初策使范曲主財計,權時年少,私從有求,范必關白,不敢專許,當時以此見望。 權守陽羡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薄書,使無譴問。 權臨時悅之,及後統事,以范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黃武七年,范遷大司馬,印綬未下,疾卒。 權素服舉哀,遣使者追贈印綬。 及還都建業,權過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范長子先卒,次子據嗣。 據字世議。 以父任為郎,後范寢疾,拜副軍校尉,佐領軍事。 范卒,遷安軍中郎將。 數討山賊,諸深惡劇地,所擊皆破、隨太常潘浚討五溪,復有功。 朱然攻樊,據與朱異破城外圍,還拜偏將軍。 入補馬閒右部督,遷越騎校尉。 太元元年,大風,江水溢流,漸淹城門,權使視水,獨見據使人取大船以備害。 權嘉之,拜蕩魏將軍。 權寢疾,以據為太子右部督。 太子即位,拜右將軍。 魏出東興,據赴討有功。 明年,孫峻殺諸葛恪,遷據為驃騎將軍,平西宮事。 五鳳二年,假節,與峻等襲壽春,還遇魏將曹珍,破之於高亭。 太平元年,帥師侵魏,未及淮,聞孫峻死,以從弟綝自代,據大怒,引軍還,欲廢綝。 綝聞之,使中書奉詔,詔文欽、劉纂,唐咨等使取據,又遣從兄慮以都下兵逆據于江都。 左右勸據降魏,據曰:「恥為叛臣。 」遂自殺。 夷三族。 第2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