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 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 初,孫堅與義兵討董卓,徙家于舒。 堅子策興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 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 策大喜曰:「吾得卿。 諧也。 」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 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 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 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丹楊。 」瑜還。 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 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涂東歸,術聽之。 遂自居巢還吳。 是歲,建安三年也。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 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以瑜恩信著于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谷長。 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導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 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 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復近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 權統事。 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官亭)。 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 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瑜曰:「不然。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鰼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君言當擊,甚與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 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頃之。 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 逕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 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 仁分兵騎別攻圍寧。 寧告急於瑜。 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 ,身與蒙上救寧。 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 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 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 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 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 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權許之。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權素服舉哀。 感動左右。 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後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 」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 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樂。 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 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謡曰:「曲有誤,周郎顧。 」 第2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2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