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人也,仕郡督郵,姑夫囊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 ,恢坐習免官。 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 後貢恢于州,涉道末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 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也,乃託名郡使,北詣先主,遇于綿竹。 先主嘉之,從至洛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 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 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 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 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先主問恢:「誰可代者?」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 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日『莫若老臣』。 臣竊不自量,惟陛下察之」。 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俊,雍闓跋扈于建寧,朱褒反叛于牂牁。 丞相亮南征,先由越俊,而恢案道向建寧。 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于昆明。 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繪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裡,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 」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 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 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 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 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 恢身往撲討,鋤盡惡類,徙其豪帥于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乏。 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 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 徙居漢中,九年卒。 子遺嗣,恢弟子球,羽林右部督,隨諸葛瞻拒鄧艾,臨陣授命,死於綿竹。 呂凱字季平,永昌不韋人也,仕郡五官掾、功曹。 時雍闓等聞先主薨于永安,驕黠滋甚。 都護李嚴與闓書六紙,解喻利害 ,闓但答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 」其桀慢如此。 闓又降于吳,吳遙署凱為永昌太守。 永昌既在益州郡之西,道路壅塞,與蜀隔絶,而郡太守改易。 凱與府丞蜀郡王伉帥厲吏民,閉境拒闓。 闓數移檄永昌,稱說云云。 凱答檄曰:「天降喪亂,奸雄乘釁,天下切齒,萬國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腦塗地,以除國難。 伏惟將軍世受漢思,以為當躬聚黨眾,率先啟行,上以報國家,下不負先人,書功竹帛,遺名千載。 何期臣仆吳越,背本就末乎?昔舜勤民事,隕于蒼梧,書籍嘉之,流聲無窮。 崩于江浦,何足可悲!文、武受命,成王乃平。 先帝龍興,海內望風,宰臣聰睿,自天降康。 而將軍不睹盛衰之紀,成敗之符。 譬如野火在原,蹈覆河冰,火滅水泮,將何所依附?囊者將軍先君雍候,造怨而封,竇融知興,歸志世祖,皆流名後葉,世歌其美。 今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遺託孤,翊贊季興,與眾無忌,錄功忘瑕。 將軍若能翻然改圖,易跡更步,古人不難追,鄙土何足宰哉!蓋聞楚國不恭,齊桓是責,夫差僭號,晉人不長。 況臣與非主,誰肯歸之邪?竊惟古義,臣無越境之交,是以前後有來無往。 重承告示,發憤忘食,故略陳所懷,惟將軍察焉。 」凱威恩內著,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節。 及丞相亮南征討闓,既發在道,而闓已為高定部曲所殺。 亮至南,上表曰:「永昌郡吏呂凱、府丞王伉等,執忠絶域,十有餘年,雍闓、高定逼其東北,而凱等守義不與交通。 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會為叛夷所害,子祥嗣。 而王伉亦封亭侯,為永昌太守。 馬忠字德信,巴西閬中人也。 少養外家,姓狐,名篤,後乃複姓,改名忠。 為郡吏,建安末舉孝廉,除漢昌長。 先主東征,敗績猇亭,巴西太守閻芝發諸縣兵五千人以補遣闕,遣忠送往。 先主已還永安,見忠與語,謂尚書令劉巴曰:「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 」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以忠為下督。 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 郡丞朱褒反。 叛亂之後,忠撫育恤理,甚有威惠。 八年,召為丞相參軍,副長史蔣琬署留府事。 又領州治中從事。 明年,亮出祁山,忠詣亮所,經營戌事。 軍還,督將軍張嶷等討汶山郡叛羌。 十—年,南夷豪帥劉冑反,擾亂諸郡。 征庲降都督張冀還,以忠代冀。 忠遂斬冑,平南土。 加忠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 初,建寧郡殺太守正昂,縛太守張裔于吳,故都督常駐平夷縣。 至忠,乃移治味縣,處民夷之間。 又越嶲郡亦久失土地,忠率將太守張嶷開複舊郡,由此就加安南將軍,進封彭鄉亭侯。 延熙五年還朝,因至漢中,見大司馬蔣琬,宣傳詔旨,加拜鎮面大將軍。 七年春,大將軍費韋北禦魏敵,留忠成都,平尚書事。 禕還,忠乃歸南。 十二年卒,子脩嗣。 忠為人寬濟有度量,但恢啁大笑,忿怒不形于色。 然處事能斷,威思並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 及卒,莫不自致喪庭,流涕盡哀,為之立廟祀,迄今猶在。 張表,時名士,清望逾忠。 閻宇宿有功干,於事精勤。 繼踵在忠後,其威風稱績,皆不及忠。 第2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