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圍壽春,議者多欲急攻之,大將軍以為:城固而眾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裡受敵,此危道也。 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就戮,吾當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 誕以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滅。 六軍按甲,深溝高壘,而誕自困,竟不煩攻而克。 及破壽春,議者又以為淮南仍為叛逆,吳兵室家在江南,不可縱,宜悉坑之。 大將軍以為:古之用兵。 全因為上,戮其元惡而已。 吳兵就得亡還,適可以示中國之弘耳。 一無所殺,分佈三河近郡以安處之。 唐咨本利城人。 黃初中,利城郡反。 殺太守徐箕,推咨為主。 文帝遣諸軍討破之,咨走入海,遂亡至吳 ,官至左將軍。 封侯、持節。 誕、欽屠戮,咨亦生擒,三叛皆獲,天下快焉。 拜咨安遠將軍,其餘裨將咸假號位,吳眾悅服。 江東感之,皆不誅其家。 其淮南將吏士民諸為誕所脅略者,惟誅其首逆,余皆秋赦之。 聽鴦、虎收斂欽喪,給其車牛,致葬舊墓。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 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 年十二,隨母至穎川。 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 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 為都尉學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為稻田守叢草吏。 同郡吏父憐其家貧,資給甚厚,艾初不稍謝。 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後為典農綱紀,上計吏,因使見太尉司馬宣王。 宣王奇之,闢之為掾,遷尚書郎。 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 使艾行陳、項已東至壽春。 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 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 又以為「昔破黃巾。 因為屯田,積穀于許都以制四方。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 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 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 水豐常收三倍于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 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于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出參征西軍事,遷南安太。 嘉平元年,與征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 維退,淮因西擊羌。 艾曰:「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 」於是留艾屯白水北。 三日,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 艾謂諸將曰:「維今卒還,吾軍人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 此維使化持吾,令不得還。 維必自東襲取洮城。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 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 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後遷城陽太守。 是時并州右賢王劉豹併為一部。 艾上言曰:「戎狄獸心,不以義親,強則侵暴,弱則內附,故周宣有?嚴?狁之寇 ,漢祖有平城之困。 每匈奴一盛,為前代重患,自單于在外莫能牽制長卑。 誘麗致之,使來入侍。 由是羌夷失統,合散無主,以單幹在內,萬里順軌。 今單于之尊日疏,外士之威浸重。 則胡虜不可不深備也。 聞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勢。 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 離國弱寇、迫錄舊勛,此禦邊長計也。 」又陳:「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崇廉恥之教,塞奸宄之路。 」大將軍司馬景王新輔政,多納用焉。 遷汝南太守,至則尋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己死,遣吏祭之,重遺其母、舉其子與計吏。 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 諸葛恪圍合肥新城,不克,退歸。 艾言景王曰:「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 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卹上下以立根基,競于外事,虐用其民,悉國之眾,頓于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 昔子胥、吳起、商殃、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而敗。 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 」恪歸,果見誅。 遷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上言曰:“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 然農者,勝之本也。 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 上無設爵之勸,則下無財畜之功。 今使考績之賞,在於積粟富民,則交遊之路絶,浮華之原塞矣。 」 第1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