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淩字彥雲,太原祁人也。 叔父允,為漢司徒,誅董卓。 卓將李傕、郭汜等為卓報仇,入長安、殺允,盡害其家。 淩及兄晨,時年皆少,逾城得脫,亡命歸鄉裡。 淩舉孝廉,為發乾長,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闢為丞相掾屬。 文帝踐阼,拜散騎常侍。 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 臨江,夜大風,吳將呂范等船漂至北岸,淩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轉在青州。 是時海濱乘喪亂之後,法度未整。 淩布政施教,賞善罰惡,甚有綱紀,百姓稱之,不容于口。 後從曹休征吳,與賊遇于夾石,休軍失利,淩力戰決圍,休得免難。 仍徙為揚、豫州刺史,鹹得軍民之歡心。 始至豫州,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美。 初,淩與司馬朗、賈逵友善,及臨兗、豫,繼其名蹟,正始初,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 二年,吳大將全琮數萬眾寇芍陂,淩率諸軍逆討。 與賊爭塘,力戰連日,賊退走。 進封南鄉侯,邑千三百五十戶,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是時,淩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 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 淩就遷為司空。 司馬宣王既誅曹爽,進淩為太尉,假節鉞。 淩、愚密協計,渭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 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將張式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 淩又遣舍人勞精詣洛陽,語子廣。 廣言:「廢立大事,勿為禍先。 」其十一月,愚復遣式詣彪,未還,會愚病死。 二年,熒惑守南鬥。 淩謂:「鬥中有星,當有暴貴者。 」三年春,吳賊塞涂水。 淩欲因此發,大嚴諸軍,表求討賊。 詔報不聽。 淩陰謀滋甚,遣將軍揚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太傅司馬宣王。 宣王將中軍乘水道討淩,先下赦淩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淩,大軍掩至百尺逼淩。 淩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 軍到丘頭,淩面縛水次。 宣王承詔遣主簿解縛反服,見淩,慰勞之,還印綬、節鉞,遣步騎六百人送還京都。 淩至項,飲藥死。 宣王遂至壽春。 張式等皆自首,乃窮治其事。 彪賜死,諸相連者悉夷三族。 朝議咸以為《春秋》之義,齊璀杼、鄭歸生皆加追戮,陳屍斫棺,載在方策。 淩、愚罪宜如舊典。 乃發淩、愚塚,剖棺,暴屍于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 進弘、華爵為鄉侯。 廣有志尚學行,死時年四十餘。 毋丘儉字仲恭,河東聞喜人也。 父興,黃初中為武威太守,伐叛柔服,開通河右 ,名次金城太守蘇則。 討賊張進及討叛胡有功,封高陽鄉侯。 入為將作大匠。 儉襲父爵,為平原侯文學。 明帝即位,為尚書郎,遷羽林監。 以東富之舊,甚見親待。 出為洛陽典農。 時取農民以治宮室,儉上疏曰:「臣愚以為天下所急除者二賊,所急務者衣食。 誠使二賊不滅,士民饑凍,雖祟美宮室,猶無益也。 」遷荊州刺史。 青龍中,帝圖討遼東,以儉有干策,徙為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 率幽州諸軍至襄平,屯遼隧。 右北平烏丸單于寇婁敦、遼西烏丸都督串眾王護留等,昔隨袁尚奔遼東者,率眾五千餘人降。 寇婁敦遣弟阿羅槃等詣闕朝貢,封其渠率二十餘人為侯、王,賜輿馬繕彩各有差。 公孫淵逆與儉戰,不利,引還。 明年,帝遣太尉司馬宣王統中軍及儉等眾數萬討淵,定遼東。 儉以功進封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戶。 正始中,儉以高句驪數侵叛。 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 句驪王宮將步騎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 宮連破走。 儉遂束馬縣車,以登丸都,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 句驪沛者名得來,數諫宮,宮不從其言。 得來嘆曰:「立見此地將生蓬篙。 」遂不食而死,舉國賢之。 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官單將妻子逃竄。 儉引軍還。 六年,復征之,宮遂奔買溝。 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餘裡,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 諸所誅納八千餘口,論功受賞,侯者百餘人。 穿山溉灌,民賴其利。 遷左將軍,假節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轉為鎮南將軍。 諸葛誕戰于東關,不利,乃令誕、儉對換。 誕為鎮南,都督豫州。 儉為鎮東,都督揚州。 吳太傅諸葛恪圍合肥新城,儉與文欽禦之,太尉司馬孚督中軍東解圍,恪退還。 初,儉與夏侯玄、李豐等厚善。 楊州刺史前將軍文欽,曹爽之邑人也。 驍果粗猛,數有戰功,好增虜獲 ,以徼寵賞,多不見許,怨恨日甚。 儉以計厚待欽,情限好洽。 欽亦感戴,投心無二。 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數十丈,西北竟天,起於吳、楚之分。 儉、欽喜,以為己樣。 遂矯太后詔,罪狀大將軍司馬景王,移諸郡園,舉兵反。 迫脅淮南將守諸別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壽春城,為壇于城西,歃血稱兵為盟,分老弱守城,儉、欽自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 儉堅守,欽在外為遊兵。 第1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