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加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 初復五銖錢。 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 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 六月庚子,初祀五嶽四瀆,咸秩群祀。 (1)丁卯,夫人甄氏卒。 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詔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後有天地之眚,勿復劾三公。 」 注(1)魏書:甲辰,以京師宗廟未成,帝親祠武皇帝于建始殿,躬執饋奠,如家人之禮。 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 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冬十月,授楊彪光祿大夫。 (1)以谷貴,罷五銖錢。 (2)己卯,以大將軍曹仁為大司馬。 十二月,行東巡。 是歲築陵雲台。 注(1)魏書曰:己亥,公卿朝朔旦,並引故漢太尉楊彪,待以客禮,詔曰:「夫先王制几杖之賜,所以賓禮黃耇褒崇元老也。 昔孔光、卓茂皆以淑德高年,受茲嘉錫。 公故漢宰臣,乃祖已來,世著名節,年過七十,行不踰矩,可謂老成人矣,所宜寵異以章舊德。 其賜公延年杖及馮幾;謁請之日,便使杖入,又可使着鹿皮冠。 」彪辭讓不聽,竟着布單衣、皮弁以見。 續漢書曰:彪見漢祚將終,自以累世為三公,恥為魏臣,遂稱足攣,不復行。 積十餘年,帝即王位,欲以為太尉,令近臣宣旨。 彪辭曰:「嘗以漢朝為三公,值世衰亂,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復為魏臣,于國之選,亦不為榮也。 」帝不奪其意。 黃初四年,詔拜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朝見位次三公,如孔光故事。 彪上章固讓,帝不聽,又為門施行馬,致吏卒,以優崇之。 年八十四,以六年薨。 子修,事見陳思王傳。 注(2)魏書曰: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衆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 帝初聞胡決水灌顯美,謂左右諸將曰:「昔隗囂灌略陽,而光武因其疲弊,進兵滅之。 今胡決水灌顯美,其事正相似,破胡事今至不久。 」旬日,破胡告檄到,上大笑曰:「吾策之於帷幕之內,諸將奮擊于萬里之外,其相應若合符節。 前後戰克獲虜,未有如此也。 」 三年春正月丙寅朔,日有蝕之。 庚午,行幸許昌宮。 詔曰:「今之計、*(考)**(孝)*,古之貢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後取士,是呂尚、周晉不顯于前世也。 其令郡國所選,勿拘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 有司糾故不以實者。 」(1) 注(1)魏書曰: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帝報曰:「昔隗囂之弊,禍發栒邑,子陽之禽,變起扞關,將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 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詔曰:「西戎即【】,氐、羌來王,詩、書美之。 頃者西域外夷並款塞內附,(1)其遣使者撫勞之。 」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 注(1)應劭漢書注曰:款,叩也;皆叩塞門來服從。 三月乙丑,立齊公叡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 初制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嗣王之庶子為亭侯,公之庶子為亭伯。 甲戌,立皇子霖為河東王。 甲午,行幸襄邑。 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 癸亥,行還許昌宮。 五月,以荊、揚、江表八郡為荊州,孫權領牧故也;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 閏月,孫權破劉備于夷陵。 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 ”後七日,破備書到。 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饑,使尚書杜畿持節開倉廩以振之。 八月,蜀大將黃權率衆降。 (1) 注(1)魏書曰:權及領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 權等詣行在所,帝置酒設樂,引見于承光殿。 權、合等人人前自陳,帝為論說軍旅成敗去就之分,諸將無不喜悅。 賜權金帛、車馬、衣裘、帷帳、妻妾,下及偏裨皆有差。 拜權為侍中鎮南將軍,封列侯,即日召使驂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百餘人。 九月甲午,詔曰:「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 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1)庚子,立皇后郭氏。 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寡篤癃及貧不能自存者賜谷。 注(1)孫盛曰:夫經國營治,必憑俊箉之輔,賢達令德,必居參亂之任,故雖周室之盛,有婦人與焉。 然則坤道承天,南面罔二,三從之禮,謂之至順,至于號令自天子出,奏事專行,非古義也。 昔在申、呂,實匡有周。 苟以天下為心,惟德是杖,則親簄之授,至公一也,何至後族而必斥遠之哉?二漢之季世,王道陵遲,故令外戚憑寵,職為亂階。 *(于)*此自時昏道喪,運祚將移,縱無王、呂之難,豈乏田、趙之禍乎?而後世觀其若此,深懷酖毒之戒也。 至于魏文,遂發一概之詔,可謂有識之爽言,非帝者之宏議。 第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