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它還沒有這些完滿性,它就會把這些完滿性給它自己。 這句話僅僅作為解釋之用;因為由於同一的自然光明,我們懂得,在我說話的時候這個東西不可能有把什麼新的東西給它自己的這種能力和意志;而是,它的本質是這樣的,即凡是我們現在想得出(假如它還沒有)它會給它自己的東西,它都已經永遠地具備了。 雖然如此,所有這些與動力因有關和相類似的說法,對於引導自然的光明,使我們清楚分明地領會這些東西,是非常必要的;和這一樣,阿幾米德關於由曲綫組成的球形和其他形狀,拿這些形狀同由直線組成的形狀相比較,證明了許多東西。 如果不這樣,就很難使人理解。 由於這樣的證明沒有遭到反對,雖然球形在那裡被看作是一個具有很多邊的形狀,同樣我不認為能夠在這裡重新用我使用過的同動力因的類比來解釋屬於形式因的東西,也就是說,屬於上帝的本質本身。 在這上面用不着害怕有任何產生錯誤的機會,因為凡是單獨屬於動力因的特性,以及不能被延伸到形式因上去的東西,本身都含有一種明顯的矛盾,從而,決不能被任何人相信,例如,任何東西和它本身不同,或者是同一的東西同時又不是同一的東西。 必須注意:我把原因這個高貴的頭銜歸之於上帝,可是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我把結果這個不完滿性也歸之於上帝; 因為,就象神學家們吧,當他們說聖父是聖子的本原時,他們並不因此就認為聖子是由本原而生的,同樣,雖然我說上帝從某種方式上可以被說成是他自己的原因,可是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出來我說過是他自己的結果;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于主要地把結果聯繫在動力因上,並且把它斷定為不如原因高貴,雖然它經常比它的其他的原因更高貴。 不過,當我把事物的全部本質當做形式因時,我在這上面是追隨亞里士多德的足跡;因為在他的《分析後篇》卷二,第十六章裡在取消了質料因之後,他舉出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就是形式因,他把這種形式因延伸到一切事物的一切本質上去,因為他在那個地方還沒有談到物理組成的東西的原因(我在這裡也沒有談到它),而是一般地談到人們可以由之而得出什麼認識的原因。 然而,為了表示在所提出的問題裡不把原因這一名稱歸之於上帝是很不容易辦到的起見,從阿爾諾先生已經試求用另外一個辦法得出和我同樣的結論然而卻沒有成功這件事,就是最好的證明,至少我認為是這樣。 因為,在大量指出上帝不是他自己的動力因(因為,動力因不同於它結果,這是動力因的本性)的同時,也指出上帝不是正面地(正面地這一詞指原因的一種正面作用而言)由自己而存在,並且認真說來,他自己不保存他自己(保存這一詞指事物的一種不斷再產生而言)——所有這些,我都同意——在所有這些以後,他想再證明上帝不應該被說成是他自己的動力因;他說:因為問一個東西的動力因,這只是從它的存在性上來問的,決不是從它的本質上來問的。 然而,一個無限的存在體之存在的本質並不少於一個三角形之有它的三角之和等於二直角的本質;所以當人們問上帝為什麼存在時,不應該用動力因來回答,這和當人們問三角形的三個角之和為什麼等於兩直角時不應該用動力因來回答是一樣的。 這個三段論式可以很容易按照這個樣子倒轉過來反對它的作者本身:雖然我們不能從本質上來問動力因,可是我們可以從存在性上來問動力因;不過在上帝身上本質和存在是沒有區別的,所以我們可以問上帝的動力因。 但是,為了把這二者諧調起來,我們應該說,對於問上帝為什麼存在的人,不應該用真正的動力因來回答,只能用事物的本質本身,或者用形式因來回答。 本質或形式因,由於在上帝身上存在和本質是沒有區別的,和動力因有非常大的聯繫,從而可以被稱為「準動力因」。 最後他接著說:對於問上帝的動力因的人,必須回答說他不需要動力因;對於再問他為什麼不需要動力因的人,必須回答說:因為他是一個無限的存在體,他的存在性就是他的本質;因為只有這樣的一些東西才需要動力因,在這些東西里,允許把現實的存在性同本質分別開。 由此他得出結論說,我以前說的話完全被推翻了:即如果我想任何東西以某種方式對它自己的關係就是動力因對它的結果的關係,在追尋事物的原因上,我永遠達不到第一個。 可是我認為絶對沒有被推翻,甚至一點都沒有被消弱或被動搖;因為,肯定的是:不僅是我的論證的主要力量,就連人們提供用結果來證明上帝的存在性的一切論證的力量都完全取決於此。 然而,差不多所有的神學家都主張如果不根據結果就提供不出來任何一個論證來。 因此,當他不允許人們把上帝對於他自己的動力因的類似關係歸於上帝時,他遠沒有給上帝的存在性的證明和論證提供什麼闡明,相反,他把讀者們弄糊塗了,阻礙讀者們能夠弄懂這個證明,特別是在結尾時,他結論說:如果他想必須追求每一個東西的動力因或者準動力因,他就會追求一個與這個東西不同的原因。 因為那些還不認識上帝的人,如果不認為人們可以追求每一個東西的動力因,他們怎麼會追求別的東西的動力因以便用這個辦法來達到對上帝的認識呢? 第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沉思集》
第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