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論邏輯不是把重點放在思想上,而把重點放在體驗上。 這一態度引起了一系列其他的後果。 首先引起寬容,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印度和中國的宗教發展中看到。 如果正確的思想不是最終真理,不是導致拯救的道路,那麼就沒有理由反對由於不同思想得出不同結論的人。 幾個男子在黑暗中摸一頭象的故事十分優美地體現了這一寬容:那個摸到象鼻子的人說:「這頭動物像一個水煙筒。 」另一個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說:「這頭動物象一把扇子」。 第三個摸到大象的腿,他把大象說成是一根柱子。 悖論邏輯引起的第二個變化是應該重視改造人,而不是一方面發展教義,另一方面發展科學。 從印度、中國和神秘主義的宗教立場出發,人的宗教任務不在於正確思考,而是要得到體驗並且要在聚精會神的禪坐過程中同一結成一體。 但是西方思想的主流完全不同。 正因為人們相信在正確的思想中會找到最終真理,所以就把主要重點放在思想上,當然也沒有把正確行動看得不重要。 在宗教的發展中,這一點就導致了產生教義,產生解釋教義的各種觀點和對「不信教者和教派人員」的不耐心。 另外還導致了把信仰神看作是宗教態度的主要目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在西方不存在正確生活道路的概念,但儘管如此信仰神的人—即使他並沒有體驗神—也覺得自己比那些雖然體驗到神,但卻不「相信」神的人要高一等。 強調思考還造成了另一個歷史上看來是極其重要的後果。 認為在思考中能找到真理的觀點不僅導致教義的出現,而且也導致科學的發展。 在科學的思維中,只有準確的思想是成立的,這一點既體現在要認真思考,也體現在把科學的思考運用到實踐中去,也就是使用到技術中去。 因此東方的思想導致寬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但不導致技術),與此相反,西方的立場導致不寬容、教義和科學、天主教和原子能的發現。 上面我們已經簡單地論及了在神愛這個問題上兩種不同的立場所產生的不同後果,因此現在只需要再總結一下。 在占統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中對神的愛基本上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義和神的愛。 對神的愛基本上是一種思想上的體驗。 在東方宗教中和在西方的神秘主義中對神的愛是一種對統一和愛的強烈感情體驗,這種體驗同生活中的每一種愛神的表現不可分割。 愛克哈特最為極端地描繪了這一狀態:「我將會變成神,神會讓我像他的存在那樣起作用,而且我們將成為一體,而不是兩體;在活生生的神身上確實看不到神和人的任何區別……有一些頭腦簡單的人說,他們看見了神,就好像神站在那裡,他們站在這裡。 神不會這樣,神和我是一體。 通過認識我把神納入心中,通過愛我進入神身中。 」34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對父母的愛和對神的愛之間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一致性。 孩子一開始感到母親是「一切存在的基礎」而與之緊緊相連。 他感到自己弱小無力,需要包羅萬象的母愛。 然後孩子又轉向父親,把父親看作是他的偏愛的新的中心,父親成了他的思想和行動的準則。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動機是要求得到父親的讚揚和避免父親對他的不悅。 在全面成熟的階段,人從母親和父親這兩個保護和發號司令的權力形象中解放出來,他在自己身上建立起父親和母親的原則。 他成為自己的父親和他自己的母親,他是父親又是母親。 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看到,或可以預知這一發展:對神的愛一開始是完全依賴同母神的聯繫,然後發展到無條件的服從一個像父親那樣的神,最後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神不再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勢力,人自己就體現了愛和正義的原則並同神合二為一,而且人只是在一種充滿詩意的象徵意義上談及神。 從以上的考慮中可以得出對神的愛不能脫離對父母的愛。 如果一個人不能超越他同母親、部族、民族的亂倫的聯繫,如果他繼續停留在依賴一個懲罰他或者讚賞他的父親的階段,或者依賴別人的權威的階段,那他也不可能發展對神的成熟的愛;他的信仰只可能是宗教的早期階段的信神形式,也就是他體驗到的神不是一個能保護他的母親,就是一個賞罰分明的父親。 在現代宗教中,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的全部發展階段—從最早、最原始的階段到最高級的發展階段。 「神」這個詞既意味部落的首領,也意味着「絶對虛無」,同時每個人也以同樣的方式—如弗洛伊德指出的那樣在他的潛意識中保留各個階段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問題只在於他的發展達到了哪一個高度。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對神的愛的本質符合他對人的愛的本質—因為這種本質被掩蓋起來而且被越來越先進的愛情理論合理化了。 此外對人的愛雖然直接表現在同家庭的聯繫上,但最終還是由人所生活的社會的結構所決定。 如果社會結構要求人服從一種權威—服從市場或者輿論的公開的或者匿名的權威—那麼對神和對人的愛必定時幼稚的,並且遠遠脫離其根源可以在單神宗教的歷史中找到的成熟的思想。 第三章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第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愛的藝術》
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