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學者所做的只是決定(這點並不容易)任何類型是否充分穩定並且能否與其他類型有所區別,而給它下一個定義;如果能夠給它下一定義,那就要決定那些差異是否充分重要,值得給以物種的名稱。 後述一點將遠比它現在的情形更加重要;因為任何兩個類型的差異,不管如何輕微,如果不被中間諸級把它們混合在一起,大多數博物學者就會認為這兩個類型都足以提升到物種的地位。 從此以後,我們將不得不承認物種和特徵顯著的變種之間的唯一區別是:變種已被知道或被相信現在被中間級進聯結起來,而物種卻是在以前被這樣聯結起來的。 因此,在不拒絶考慮任何兩個類型之間目前存在着中間級進的情況下,我們將被引導更加仔細地去衡量、更加高度地去評價它們之間的實際差異量。 十分可能,現在一般被認為只是變種的類型,今後可能被相信值得給以物種的名稱;在這種情形下,科學的語言和普通的語言就一致了。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用博物學者對待屬那樣的態度來對待物種,他們承認屬只不過是為了方便而做出的人為組合。 這或者不是一個愉快的展望;但是,對於物種這一術語的沒有發現的、不可能發現的本質,我們至少不會再做徒勞的探索。 博物學的其他更加一般的部門將會大大地引起興趣。 博物學者所用的術語如親緣關係、關係、模式的同一性、父性、形態學、適應的性狀、殘跡的和萎縮的器官等等,將不再是隱喻的,而會有它的鮮明的意義。 當我們不再像未開化人把船看做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東西那樣地來看生物的時候;當我們把自然界的每一產品看成是都具有悠久歷史的時候;當我們把每一種複雜的構造和本能看成是各各對於所有者都有用處的設計的綜合,有如任何偉大的機械發明是無數工人的勞動、經驗、理性以及甚至錯誤的綜合的時候;當我們這樣觀察每一生物的時候,博物學的研究將變得——我根據經驗來說——多麼更加有趣呀! 在變異的原因和法則、相關法則、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外界條件的直接作用等等方面,將會開闢一片廣大的、几乎未經前人踏過的研究領域。 家養生物的研究在價值上將大大提高。 人類培育出來一個新品種,比起在已經記載下來的無數物種中增添一個物種,將會成為一個更加重要、更加有趣的研究課題。 我們的分類,就它們所能被安排的來說,將是按譜系進行的;那時它們才能真地顯示出所謂「創造的計劃」。 當我們有一確定目標的時候,分類的規則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 我們沒有得到任何譜系或族徽;我們必須依據各種長久遺傳下來的性狀去發現和追蹤自然譜系中的許多分歧的系統綫。 殘跡器官將會確實無誤地表明長久亡失的構造的性質。 稱做異常的、又可以富於幻想地稱做活化石的物種和物種群,將幫助我們構成一張古代生物類型的圖畫。 胚胎學往往會給我們揭露出每一大綱內原始類型的構造,不過多少有點模糊而已。 如果我們能夠確定同一物種的一切個體以及大多數屬的一切密切近似物種,曾經在不很遙遠的時期內從第一個祖先傳下來,並且從某一誕生地遷移出來;如果我們更好地知道遷移的許多方法,而且依據地質學現在對於以前的氣候變化和地平面變化所提出的解釋以及今後繼續提出的解釋,那麼我們就確能以令人讚嘆的方式追蹤出全世界生物的過去遷移情況。 甚至在現在,如果把大陸相對兩邊的海棲生物之間的差異加以比較,而且把大陸上各種生物與其遷移方法顯然有關的性質加以比較,那麼我們就能對古代的地理狀況多少提出一些說明。 地質學這門高尚的科學,由於地質紀錄的極端不完全而損失了光輝。 埋藏着生物遺骸的地殼不應被看做是一個很充實的博物館,它所收藏的只是偶然的、片段的、貧乏的物品而已。 每一含有化石的巨大地質層的堆積應該被看做是由不常遇的有利條件來決定的,並且連續階段之間的空白間隔應該被看做是極長久的。 但是通過以前的和以後的生物類型的比較,我們就能多少可靠地測出這些間隔的持續時間。 當我們試圖依據生物類型的一般演替,把兩個並不含有許多相同物種的地質層看做嚴格屬於同一時期時,必須謹慎。 因為物種的產生和絶滅是由於緩慢發生作用的、現今依然存在的原因,而不是由於創造的奇蹟行為;並且因為生物變化的一切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一種几乎與變化的或者突然變化的物理條件無關的原因,即生物和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一種生物的改進會引起其他生物的改進或絶滅;所以,連續地質層的化石中的生物變化量雖不能作為一種尺度來測定實際的時間過程,但大概可以作為一種尺度來測定相對的時間過程。 可是,許多物種在集體中可能長時期保持不變,然而在同一時期裡,其中若干物種,由於遷徙到新的地區並與外地的同住者進行競爭,可能發生變異;所以我們對於把生物變化作為時間尺度的準確性,不必有過高的評價。 我看到了將來更加重要得多的廣闊研究領域。 心理學將穩固地建築在赫伯特·斯潘塞先生所已良好奠定的基礎上,即每一智力和智能都是由級進而必然獲得的。 人類的起源及其歷史也將由此得到大量說明。 第1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物種起源》
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