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首群邪見敵人在寶光護身之下停立空中,前面懸着一朵形似燈花之寶,四邊煞火湧將上去竟被消滅了好些,但敵人始終藏在金霞之中,未有別的動作。 心想:"人言七寶金幢威力神妙,今日一見,不過如此。 那燈花形的寶光,不知是否傳聞佛家心燈?敵人分明仗着這兩件法寶想破這諸天煞火,沒想到多寡相懸,煞火威力太大,金幢僅能防身;那朵燈花也只將煞火擋開一些,並無大用。 敵人也許還有別的顧忌,不敢發揮全力。 " 因知敵人不好惹,惟恐夜長夢多,又生別的變化,事已至此,不如把殘餘的一枚烏梭冷不防發將出去,只要將那燈花法寶破去,十九可操勝算。 誰知祭煉這類魔法最是危險,一經施為,休說不能勝敵,只要持久無功,便要反害自身。 群邪此時已受魔頭暗制,一味倒行逆施,內中雖有兩個邪法最高,知道厲害的,禁不起怒火頭上,又有同黨慫恿,也一時心神無主。 等把最後一枚烏梭發出,猛想起先前兩枚同發已制不住,如今全數發動,不論勝敗,這場滔天大禍無法收拾還在其次,自己無妨,這班同黨如何脫出死圈之外?心方一驚,瞥見上面燈花忽隱,不知敵人早準備好滅魔大法,除此大害,再以毒攻毒。 葉繽見群邪把第三枚烏梭發出,早把佛火燈花的光華隱去。 烏梭一下沒有打中,衝入上空,吃那排山倒海的煞火和土木神雷、青白色星花火雨上下四外一齊衝射,未等飛高,便行爆炸,天崩地陷,頓時大震。 下面雲網先被擊穿一個大洞,大蓬煞火立似天河倒傾,電射而下。 群邪逃避不及,除為首十三個祭煉烏梭的妖人和少數精通玄功變化的幾個之外,當時便死去了一大半,身首被震成粉碎。 元神再吃煞火猛壓下去,圍住一沖射,當時炸散,形神皆滅。 下面海水立被擊開了百畝方圓的大洞,四邊壁立,飛湧如山,宛如群峰環列,向上飛湧起數十百丈。 再吃煞火一壓,海水也受了感應,化為無量水雷,自行沖射,連珠般爆炸起來。 眼看由近而遠蔓延過去,整片海水紛紛分裂,化為雷潮,與煞火相合,衝破地肺,生出無邊浩劫。 說時遲,那時快,這原是轉瞬間事。 葉繽見群邪作法自斃,神雷、仙網已被衝破,妖人紛紛傷亡,海水群飛,駭浪山立,煞火所沖之處,大量海水化為萬鈞霹靂,自行爆炸,由上而下,再往四邊自行排蕩沖射,蔓延開去。 暗道:「不好!」忙喊:「纓侄、琳侄,還不下手誅邪救人,等待何時?」口中說話,手掐靈訣,往下連指,那朵如意燈花重又出現。 同時由葉繽手上飛出一團紫色祥光,作一大圈往海中飛射,晃眼成了一個千百畝方圓的光筒,將下邊煞火一齊罩住,不令往外泄出。 那朵燈花也已加大十倍,外面射出金紅色的奇光,內裹一朵青熒熒的如意,其高近丈,懸在光筒之上,先將雲網破口補上。 然後回顧笑和尚,連聲笑道:"道友宙光盤大有用處,請先準備,聽我招呼,助我消滅煞火。 來時,死圈四圍已下禁制,無須顧慮。 "說時葉繽腳底忽然湧起一朵青蓮,祥輝電射,和那燈花一樣,四邊煞火神雷只一近前,便自消滅。 小寒山二女身形微閃,連那七寶金幢一同隱去,不知去向。 這時最苦的是雲雷真人黎望和乃弟崔晉,雲網一破,二人心膽皆裂。 本以為此寶分合由心,先打算收轉殘餘,防身逃遁。 不知怎的,似被一種極大力量吸住,急切間收不轉來。 眼看煞火已和水雷連成一片,狂湧而來。 為首諸邪有的仗着玄功變化,魔法神通,各在一幢魔焰擁護之下,一個個咬牙切齒,互相呼喝,欲與仇敵拚命,至不濟,也使同歸於盡。 內有多人,仗着飛遁神速,已然竄人海底秘窟。 黎望知道雲網如不能收回防身,海水齊生反應,死圈又遠及千里之外,無論飛遁多快,也難脫身。 休說自己逃得稍晚,除精通魔法的為首十三妖人而外,那逃往海底的群邪,少時也無一能免。 反正難保,好在雲網只破一洞,未盡消滅,莫如仗着前師真傳,索性不逃,互相兵解,運用玄功,將元神附在雲網之下,保得一時是一時。 萬一敵人法力真高,藉著這點時機,將煞火破去,免掉這場浩劫,自己功德不少,必為敵人寬免,就許為了以身殉劫,因禍得福,都不一定。 忙告崔晉準備時,忽聽少女口音嬌叱道:「誰是我義母碧梧仙子崔蕪之子?通名免死!」二人先聽笑和尚一說,早就心動,聞言驚喜,忙答:「愚弟兄便是碧梧家母的不肖之子。 二位道友可是小寒山姊妹麼?」話剛出口,猛覺身上一輕,同時眼前奇亮。 黎望、崔晉定睛一看,先前所見七寶金幢,突又在海底出現,高達數十百丈,金霞閃閃,祥雨靠微,上面七寶齊放毫光,挺立海中,徐徐轉動。 海水立被映成異彩,寶光照處,當時波平浪靜,恢復原狀。 先前爆發的煞火神雷、青白星花,好似被甚東西托住,自行上浮。 上面雖仍是黑焰彌空,神雷如海,下面卻是碧波平勻,一望清深,連水底魔窟也被照見。 為首群邪似知厲害,已各遠遁。 光幢之外,卻不見人。 二人心想:「小寒山二女乃母親義女,修為年歲比自己要少得多,竟有這麼高法力,真可欽佩。 」正面向金幢稱謝,忽見天空四邊起了一圈明霞,奇光如電,估計少說也在數百里外,似將死圈一起環繞在內。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蜀山劍俠 卷四》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