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加上原來的《傳習錄》三卷、《正錄》五卷、《別錄》十捲,共合三十八卷,簡稱隆慶本(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有藏)。 注 釋: (一) 據南大吉序云:「是錄也,門弟子錄陽明先生問答之辭,討論之書,而刻以示諸天下者也。 」(佐藤一齋《傳習錄欄外書》捲上)可知南大吉所得乃陽明門人所錄陽明論學書之已刻本。 而所謂「問答之辭」,即薛侃所刻之《傳習錄》。 逢吉所重刻的《續刻傳習錄》,乃薛侃所刻的《傳習錄》與陽明門人所另刻的論學書之合刊本也。 (二) 據王陽明嘉靖五年《寄陸原靜書》(載《陽明全書》卷六)。 又可名為「傳習後錄」。 (三) 錢德洪序作《答人論學書》。 日本版本多從之。 《全書》等本則用《答顧東橋書》。 佐藤一齋謂:「此書拔本塞源,辯論痛快,使人慚伏無辭也。 此書傳觸,恐或辱東橋,故為匿其姓號耳。 刻此錄時,東橋尚健在。 」(參見《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卷中) (四) 有人誤認此句意指「嘉靖元年二月,(陽明)因龍山公卒而病,揭帖于壁,謝絶見客,不得已而見者,亦不論說」又錯斷聶豹與陽明初次見面的時間是正德十六年或嘉靖元年(見《浙江學刊》一九九零年第四期《王陽明答聶文蔚第一書成年辨正》)。 故該文提出的成書於嘉靖二年的推斷恐不能成立。 (五) 關於《答人論學書》的辨正,可參見筆者《論王陽明早期思想性格的形成》一文(載《杭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第一期)。 (六) 《示弟立志說》現收錄于《全書》卷六,並在文下註雲乙亥(正德十年)作。 王懋竑《自由草堂存稿》曰:「右陽明先生《立志說》卷末自志弘治甲子四月八日,先生是年三十有三矣。 《文集》註雲乙亥作,卷編集者未嘗見此本,而據其藁,以意定去,故不合。 」(佐藤一齋《傳習錄欄外書》卷中) (七) 據吉田公平《傳習續錄的編纂》一文所說:《陽明先生遺言錄》分二卷,上卷卷首記「門人金溪黃直纂輯,門人泰和曾才漢校輯」,收語錄五十五條;下卷卷首記「門人餘姚錢德洪纂輯,門人泰和曾才漢校輯」,收語錄亦五十五條。 (八) 王宗沐《傳習錄序》亦可為《傳習續錄》三卷之佐證。 序中所謂「合續本凡十一卷,刻置學宮」,即指薛侃則刻三卷,南大吉刻五卷,錢德洪續刻之三卷也。 (九) 另一原因是王陽明學說在正德十六年以後被明令禁止,所以要想收全其全部著作並非易事,僅靠門人、民間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十) 該文《全書》目錄未收。 下一篇 目錄 上一篇 獵書人掃校 悟真錄之一 文錄四 序記說 別三子序 丁卯 自程、朱諸大儒沒而師友之道遂亡。 《六經》分裂于訓詁,支離無蔓于辭章業舉之習,聖學幾于息矣。 有志之士思起而興之,然卒徘徊咨嗟,逡巡而不振;因弛然自廢者,亦志之弗立,弗講于師友之道也。 夫一人為之,二人從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眾焉,雖有難為之事,其弗成者鮮矣。 一人為之,二人從而危之,已而危之者益眾焉,雖有易成之功,其克濟者亦鮮矣。 故凡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師友。 無師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者也。 自予始知學,即求師于天下,而莫予誨也;求友于天下,而與予者寡矣;又求同志之士,二三子之外,邈乎其寥寥也。 殆予之志有未立邪?蓋自近年而又得蔡希顏、朱守忠於山陰之白洋,得徐曰仁于餘姚之馬堰。 曰仁,予妹壻也。 希顏之深潛,守忠之明敏,曰仁之溫恭,皆予所不逮。 三子者,徒以一日之長視予以先輩,予亦居之而弗辭。 非能有加也,姑欲假三子者而為之證,遂忘其非有也。 而三子者,亦姑欲假予而存師友之餼羊,不謂其不可也。 當是之時,其相與也,亦渺乎難哉!予有歸隱之圖,方將與三子就雲霞,依泉石,追濂、洛之遺風,求孔、顏之真趣;灑然而樂,超然而游,忽焉而忘吾之老也。 今年三子者為有司所選,一舉而盡之。 何予得之之難,而有司者襲取之之易也!予未暇以得舉為三子喜,而先以失助為予憾;三子亦無喜于其得舉,而方且憾于其去予也。 漆雕開有言:「吾斯之未能信」,斯三子之心歟?曾點志于詠歌浴沂,而夫子喟然與之,斯予與三子之冥然而契,不言而得之者歟?三子行矣,遂使舉進士,任職就列,吾知其能也,然而非所欲也。 使遂不進而歸,詠歌優遊有日,吾知其樂也,然而未可必也。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必先違其所樂而投之於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慮而增其所不能。 是玉之成也,其在茲行歟!三子則焉往而非學矣,而予終寡于同志之助也!三子行矣。 「深潛剛克,高明柔克」,非箕子之言乎?溫恭亦沉潛也,三子識之,焉往而非學矣。 苟三子之學成,雖不吾邇,其為同志之助也,不多乎哉! 增城湛原明宦于京師,吾之同道友也,三子往見焉,猶吾見也已。 贈林以吉歸省序 辛未 陽明子曰,求聖人之學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歟!天下之人,志輪而輪焉,志裘而裘焉,志巫醫而巫醫焉,志其事而弗成者,吾未之見也。 輪、裘、巫醫遍天下,求聖人之學者間數百年而弗一二見,為其事之難歟?亦其志之難歟?弗志其事而能有成者,吾亦未之見也。 第2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王陽明全集》
第2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