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變故當前,流離生死,無復出路,旁視莫倚而向之有餘者,茫然不可得力。 於是知不息之體炯然在中,悟則實,談則虛,譬之孤舟,顛滯于衝風駭浪之中,帆櫓莫施,碇纜無庸,然後視柁力之強弱,以為存亡【1】 。 葉盡根呈,水落石出,而始強立不返矣。 故余嘗謂:“先生僅悟于百死一生之日,然後能咽余甘而臻實際,取而用之,已本不貳,而物亦莫能違,事功文詞,固有照中之隙光也。 先生之所以得者,豈盡於是耶?嗣後一傳百訛,師心即聖,為虛無漭蕩之論,不可窮詰。 內以馳其玄莫之見,而外以逃其踐履之失,于先生所道切近之處,未嘗加功,則于先生所指精微之地,終無實見,投之事則窒,施之用則敗。 蓋先生得而言之,言先生之心爾。 而今襲先行之語以求人,即句句不爽,猶之無當於心,而況不能無失乎?心不息,則萬古如一日;心不息,則萬人如一人。 先生能用是倡之於幾絶,吾人不能緣是承之於已明,而方且較同異雌黃以為長。 猶昔人所謂神堯能以一旅取天下,而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者。 引予之所以謂先生始得之勤,而今之不能無憂也。 夫從事於心,敏而猶有不及,則於言有所不暇;從事於心,精而後知所失,則於言有所不敢。 默識深思,承擔負荷,此余與二三子今日之所承先生之後者也。 」 諸生曰:「然則茲刻可廢乎?」 曰:「若是泥哉!書之存不存,未害也。 書不傳,則先生之心不著。 其穎者固無待乎是矣,而聞而興者,猶之慾渡而棄航也。 求之於心而得,則先生之言庸以相印;求之於心而不得,則由先生之言而思焉,而力焉,而本體固可見矣。 昔者趙簡子有二子,而莫知適立也,乃書戒教之詞于簡而授之,三年而問之,長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己失之矣;次無恤育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遂立之。 夫志各有適,非簡之罪也,二三子其識之矣。 」 (錄自九州大學碩水文庫藏抄本《傳習錄諸序》) 校勘記 【1】 亡,原本為「己」,據《明儒學案》改。 重刻陽明先生文集序 閭 東 《陽明先生文錄》舊刻於姑蘇,《傳習錄》刻於贛,繼又有薛子者刻其《則言》,然相傳不多得同志者,未得合併以觀全書,每有餘憾。 東按西秦,歷關、隴,見西土人士俊髦,群然皆忠信之質也,因相與論良知之學,盡取先生《文錄》,附以《傳習錄》並《則言》,共若干卷刻之,願與同志者共焉。 東曰:予于先生之學,嘗竊聞其緒論于歐陽南野先生,云:「先生指示良知為人心本體,自聖人之心以至愚夫愚婦,自一人之心以達之天下,自千萬古之前以達之千萬古之後,無有不同者,此心也,此良知也。 」始而聞則疑之,乃南野先生教曰:「子蓋未始實見得此耳。 人心本體渾然,天理即其靈昭不昧處,所謂良知也。 全此謂之聖人,若眾人則日用不知且蔽焉耳。 去其蔽以復其全,將不同歸歟?然立志,其本也,志不立始異矣,所謂性近習遠者也,子又何疑乎?」東惕然以思,惺然以悔,因責此志之未立也。 是故立志無他焉,致良知焉已矣。 何也?聖凡之判迷悟之間也。 何雲迷?日欺則然也。 何雲悟?自慊則然也。 脫迷就悟,非戒慎恐懼不可也,是故有求焉。 聖人之志焉,致良知焉已矣。 或曰:「若是,先生之學誠不當於文字間求矣。 乃今誦是集者或未能緣是以得其微,茲不幾贅乎?」曰:「先生嘉惠後學,其心無窮,且彰之文辭,著之問辯,樹之政事,孰非精藴之據,模範之兆乎?每一展卷,輒因省悟,此亦良知所不容已者,又茲刻意也。 」愛命工于天水,天水蓋皰羲氏所自起地,因以逆心學淵源雲。 嘉靖庾戌秋八月。 (錄自九州大學碩水文庫藏抄本《傳習錄諸序》) 重刊陽明先生文錄敘 胡宗憲 陽明先生以致良知立教,天下土靡不翕然響風。 自先生沒,凡若干年,人愈益仰慕,凡先生生平製作,雖一字一句,皆視如連珠拱璧不忍棄。 而緒山錢子復詮次成編,名曰《陽明先生文錄》,首刻於姑蘇。 今閩、越、河東、關中皆有刻本,亦足以征良知之達諸天下矣。 天真書院,為先生崇祀之所,四方士來游于此,求觀先生之文者,每病其難得。 錢子偕龍溪王子謀于予曰:「古人有倚馬論道者,兵事雖倥傯,亦不可無此意。 願以姑蘇本再加校正,梓藏於天真,以惠後學何如?」予曰:「諾。 」遂捐俸金若干兩,命同知唐堯臣董其事,以九月某日刻成。 錢子謂予「宜有言」。 予素不文,然慕先生之道久矣,何敢以不文辭。 予惟千聖一心,萬古一道,惟心一,故道一;道一,故學亦一。 昔堯之告舜,曰:「允執厥中。 」及舜命禹,又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之三言。 夫「道心」即「中」也,「精一」者「允執」之功,而「精」又「一」之功也。 「惟精」故「一」,「惟一」故「中」,此萬世心學之源,蓋蔑以復加矣。 其後孔門一貫博約之教,誠正格致之說,亦不過發明「精一」之旨。 而予欲無言,夫子亦已自病其言之詳矣。 至孟軻氏又有知言養氣盡心知性之說,而指出孝弟為良知良能,言雖益詳,而于孔門之教實多發明。 第1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王陽明全集》
第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