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節如守仁,文章如守仁,功業如守仁,而謂之禪,可乎?其謂無功聖門者,豈必著述而後為功耶?蓋孔子嘗刪述《六經》矣,然又曰「予欲無言」,曰「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 門人顏淵最稱好學矣,然于道有以身發明者,比于以言發明,功尤大也。 其謂崇王則廢朱者,不知道固相成,並行不悖。 蓋在朱時,朱與陸辯,盛氣相攻,兩家弟子有如仇敵;今並祀學宮。 朱氏之學,昔既不以陸廢,今獨以王廢乎? 大抵近世儒臣,褒衣博帶以為容,而究其日用,往往病于拘曲而無所建樹;博覽洽聞以為學,而究其實得,往往狃于見聞而無所體驗。 習俗之沉錮,久矣!今誠祀守仁、獻章,一以明真儒之有用,而不安於拘曲;一以明實學之自得,而不專于見聞。 斯于聖化,豈不大有神乎!若居仁之純心篤行,眾議所歸,亦宜並祀。 我國家二百餘年,理學名臣,後先輩出,不減宋朝。 至于從祀,乃止薛瑄一人,殊為闕典。 昔人有云:「眾言淆亂,折諸聖。 」伏唯聖明裁斷,益此三賢,列于薛瑄之次,以昭熙代文運之隆。 制曰:「可」。 康熙某年,湯斌答陸隴其書曰: 手教:孔、孟之道,至朱子而大明。 學者但患其不行,不患其不明;但當求入其堂奧,不當又自闢門戶。 再讀《學術辨》云:天下有立教之弊,有末學之辨。 又云涇陽、景逸未能盡脫姚江之藩籬,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獨謂弟不欲學者詆毀先儒,是誠有之,然有說焉。 弟少無師承,長而荒廢,茫然無所知。 竊嘗氾濫諸家,妄有論說。 其後學稍進,心稍細,甚悔之。 反覆審擇,知程、朱為吾儒正宗,欲求孔、孟之道而不由程、朱,猶航斷港絶潢,而望至于海也。 若夫姚江之學,嘉、隆以來,幾遍天下矣。 近有一二巨公昌言排之,不遺餘力,姚江之學遂衰,可謂有功聖道。 然海內學術,澆漓日甚,其故何歟?蓋天下相尚以偽久矣。 今天下深明理學者固眾,隨聲附和者實多。 更有沉溺利慾之場、毀棄坊隅、節行虧喪者,亦皆著書鏤板,肆口譏彈,曰「吾以趨時局」也。 亦有心未究程、朱之理,目不見姚江之書,連篇累牘無一字發明學述,但抉摘其居鄉居家隱微之私,以自居衛道閉邪之功。 夫訐以為直,聖賢惡之,唯學術所關。 不容不辨。 如孟子所謂「不得已」者可也。 今舍其學術而毀其功業,更舍其功業而訐其隱私,豈非以學術精微未嘗深討,功業昭著未易詆誣,而發隱微無據之私,可以自快其筆舌?此其用心亦未光明矣。 在當年,桂文襄之流不過同時忌其功名,今何為也?責人者,貴服人之心。 自古講學,未有如今日之專以謾罵為能者也。 或曰:「孟子嘗闢楊、墨矣,楊、墨何至“無父無君」?孟子必究其流弊而極言之。 此聖賢衛道之苦心也,何怪今之君子歟? 竊以為不然。 孟子得孔子之心傳者,以其知言、養氣、性善、盡心之學,為能發明聖人之藴也。 蓋有所以為孟子者,而後能闢楊、墨,息邪說,閒先聖之道;若學術不足繼孔子,而徒日告於人曰:「楊、墨無父無君也」,「率獸食人也」恐無以服楊、默之心而熄其方張之焰矣。 孟子曰:「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則知當日之與楊、墨辯者亦不乏人矣,今無片言隻字之存,則其不足為輕重可知也。 然則楊、墨之道不傳于今者,獨賴有孟子耳。 今不務為孟子之知言、養氣、崇仁義、賤功利,而但與「如追放豚」之流相頡頏焉,其亦不自重也已。 台諭云:陽明嘗比朱子于洪水猛獸,是詆毀先儒莫陽明若也。 今亦黜夫詆毀先儒者耳,庸何傷! 竊謂陽明之詆朱子也,陽明之大罪過也,于朱子何損?今人功業文章未能望陽明之萬一,而止效法其罪過,如兩口角罵,何益之有?恐朱子亦不樂有此報復矣。 故弟之不敢詆斥陽明者,非篤信陽明之學也,非博長厚之譽也,以為欲明程、朱之道者,當心程、朱之「心學」。 程、朱之學,窮理必極其精,居敬必極其至,喜怒哀樂必求中節,視聽言動必求合禮,子臣弟友必求盡分。 久之,人心咸孚,聲應自眾。 即篤信陽明者,亦曉然知聖學之有真也而翻然從之。 若曰能謾罵者即程、朱之徒,則毀棄坊隅、節行虧喪者皆將俎豆洙、泗之堂矣,非弟之所敢信也。 弟年已衰暮而學不加進,唯願自體勘求,不愧先賢。 或天稍假以年,果有所見,然後徐出數言就正海內君子未晚。 此時正未敢漫然附和也。 斌號潛庵,唯州人,孫征君鐘元門人。 論曰:道固一貫,其流則萬析焉。 既精,支離是患。 儒者之學,固以經世務為驗也。 昔孔子作《春秋》,空文當行事;孟子游事梁、齊,闊其言弗用;漢董、賈,宋周、程、張、邵、朱諸賢,未得大展所為;陽明遭際運會,值昏亂之朝,而能以動名完立,卓然為一代安國家、定社稷元臣。 即其初謫龍場,亦有一紙書剪安之烈,使天下見儒者經綸無施不可,蓋皆其學之厚積有以發之。 忌者顧從而指為偽,甚矣。 石齊黃公稱先生氣象類孟子、明道,而出處建功之跡近於伊尹,知人知言哉! (錄自邵廷采《思復嘗文集》卷一) 下一篇 目錄 上一篇 獵書人掃校 靜心錄之十 序說·序跋增補 舊本卷首序說 七篇 王文成公全書序 徐 階 第1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王陽明全集》
第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