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哨官並兵夫,有軍門一應便宜,及利所當興,害所當革者,許赴軍門及該道直白條陳,不許諸人阻當。 行雩都縣建立社學牌 十二月二十七日 照得本院近於贛州府城設立社學鄉館,教育民間子弟,風俗頗漸移易。 牌仰雩都縣掌印官,即于該縣起立社學,選取民間俊秀子弟,備用禮幣,敦請學行之士,延為師長;查照本院原定學規,盡心教導;務使人知禮讓,戶習《詩》、《書》,丕變偷薄之風,以成淳厚之俗。 毋得違延忽視,及虛文搪塞取咎。 校勘記 【1】 隆慶本卷三十一原分上、下卷,上卷為《征藩公移》,下卷為《山東鄉試錄》。 然下卷非皆陽明之作,且與上卷體例不同,不應合而為一,故後世刊本或不收錄,或移置《外集》。 今仍以《征藩公移》為卷三十一,而將《山東鄉試錄》作為附錄,移置卷二十二《外集》四《山東鄉試錄》序後。 下一篇 目錄 上一篇 獵書人掃校 靜心錄之一 文錄一 書一 始正德己巳至庚辰 與辰中諸生 己巳 謫居兩年,無可與語者。 歸途乃得諸友,何幸何幸!方以為喜,又遽爾別去,極怏怏也。 絶學之餘,求道者少;一齊眾楚,最易搖奪。 自非豪傑,鮮有卓然不變者。 諸友宜相砥礪夾持,務期有成。 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實德未成而先揭標榜,以來世俗之謗,是以往往隳墮無立,反為斯道之梗。 諸友宜以是為鑒,刊落聲華,務于切己處着實用力。 前在寺中所云靜坐事,非欲坐禪入定。 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拿,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 明道云:「才學便須知有着力處,既學便須知有着力處。 」諸友宜于此處着力,方有進步,異時始有得力處也。 「學要鞭闢近裡着己」、「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為名與為利,雖清濁不同,在其利心則一」、「謙受益」、「不求異於人,而求同於理」,此數語宜書之壁間,常目在之。 舉業不患妨功,惟患奪志。 只如前日所約,循循為之,亦自兩無相礙。 所謂知得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也。 答徐成之 辛未 汝華相見于逆旅,聞成之啟居甚悉;然無因一面,徒增悒怏。 吾鄉學者幾人,求其篤信好學如吾成之者誰歟?求其喜聞過,忠告善道如吾成之者誰歟?過而莫吾告也,學而莫吾與也,非吾成之思而誰思歟?嗟吾成之,幸自愛重! 自人之失其所好,仁之難成也久矣。 向吾成之在鄉黨中,刻厲自立,眾皆非笑,以為迂腐,成之不為少變。 仆時雖稍知愛敬,不從眾非笑,然尚未知成之之難得如此也。 今知成之之難得,則又不獲夕相與,豈非大可憾歟!修己治人,本無二道。 政事雖劇,亦皆學問之地,諒吾成之隨在有得。 然何從一聞至論,以洗凡近之見乎!愛莫為助。 近為成之思進學之功,微覺過苦。 先儒所謂志道懇切,固是誠意;然急迫求之,則反為私己,不可不察也。 日用間何莫非天理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則義理自熟。 孟子所謂「勿忘勿助。 深造自得」者矣。 學問之功何可緩,但恐着意把持振作,縱復有得,居之恐不能安耳。 成之之學,想亦正不如此。 以仆所見,微覺其有近似者,是以不敢不盡。 亦以成之平時之樂聞,且欲以是求教也。 答黃宗賢應原忠 辛未 昨晚言似太多,然遇二君亦不得不多耳。 其間以造詣未熟,言之未瑩則有之,然卻自是吾儕一段的實工夫。 思之未合,請勿輕放過,當有豁然處也。 聖人之心,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磨刮。 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須痛加刮磨一番,盡去其駁蝕,然後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費力。 到此已是識得仁體矣。 若駁雜未去,其間固自有一點明處,塵埃之落,固亦見得,亦才拂便去。 至于堆積于駁蝕之上,終弗之能見也。 此學利困勉之所由異,幸弗以為煩難而疑之也。 凡人情好易而惡難,其間亦自有私意氣習纏蔽,在識破後,自然不見其難矣。 古之人至有出萬死而樂為之者,亦見得耳。 向時未見得向裡面意思,此工夫自無可講處。 今已見此一層,卻恐好易惡難,便流入禪釋去也。 昨論儒釋之異,明道所謂「敬以直內」則有之,「義以方外」則未。 畢竟連「敬以直內」亦不是者,已說到八九分矣。 答汪石潭內翰 辛未 承批教。 連日瘡甚,不能書,未暇請益。 來教雲「昨日所論乃是一大疑難。 」又云「此事關係頗大,不敢不言。 」仆意亦以為然,是以不能遽已。 夫喜怒哀樂,情也。 既曰不可,謂未發矣。 喜怒哀樂之未發,則是指其本體而言,性也。 斯言自子思,非程子而始有。 執事既不以為然,則當自子思《中庸》始矣。 喜怒哀樂之與思與知覺,皆心之所發。 心統性情。 性,心體也;情,心用也。 程子云「心,一也。 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 」斯言既無以加矣,執事姑求之體用之說。 夫體用一源也,知體之所以為用,則知用之所以為體者矣。 雖然,體微而難知也,用顯而易見也。 執事之雲不亦宜乎?夫謂「自朝至暮,未嘗有寂然不動之時」者,是見其用而不得其所謂體也。 君子之於學也,因用以求其體。 凡程子所謂「既思」,既是已發;既有知覺,既是動者。 皆為求中于喜怒哀樂未發之時者言也,非謂其無未發者也。 朱子于未發之說,其始亦嘗疑之,今其集中所與南軒論難辯析者,蓋往複數十而後決,其說則今之《中庸》《註疏》是也。 其于此亦非苟矣。 第10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王陽明全集》
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