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到這兒,我們對於上述一度提到過的所謂「俄狄浦斯癥結」就不能不介紹一下。 這個名詞所指的心理現象,最先提出讓我們注意的是精神分析派的學者弗洛伊德。 這一派的學者一向把它看做十分重要,就是在今天,在他們的眼光裡,尤其是弗氏自己,這種重要性還是相當的大。 從字面上看來,這名詞是不很妥當的。 現象本身是這樣的:在性發育過程的某一個階段裡,一個小孩對它的雙親之一(男孩對母,女孩對父)會發生戀愛的情緒(簡直可以說一個『婚娶的願望』) 。 同時對於雙親中的另一人(男孩對父,女孩對母)發生同等強烈的嫉妒的心理。 但是在希臘神話裡,俄狄浦斯並沒有感覺到這一類的情緒,他在神靈的詔示之下,只得娶他的母親,並且於無意之中把他的父親殺了,他自己還掙扎過一番,不願做這兩件犯罪的事,但終歸無用。 不過弗氏對「于這一點另外有一個解釋:他認為所謂神靈詔示,實際上就是潛意識的冠冕堂皇的化身罷了。 無論如何,二十多年前,弗氏最初把這部分學說提出來的時候,他是相當不細心的,並且當時他用到」亂倫「一同,也是一個失誤。 所以,弗氏自己也時常提到當時這部分的學說很驚駭一般人的耳目而被人咒罵。 不過這種咒罵的態度,碰上弗氏這樣一個意志堅強而愛好多辯的人,不但沒有用處,反而變本加厲刺激他,讓他更把這個學說搬出來。 弗氏宣稱說,程度儘管有不齊,形式儘管有所不同,甚至于形式上儘管發生逆轉的變化,」俄狄浦斯癥結是兒童心理生活裡一個照例存在且很重要的成分「。 他更進一步闡說,這癥結是一切邪孽的源頭,也是」所有神經病的真正核心「,這些都」似乎並不是不可能的“。 朗克(Rank)在那時候正和弗氏密切合作,也利用他在文學方面的淵識,指證在戲劇的詩歌裡,俄狄浦斯癥結是一個時常遇見的音樂家所謂的主旋律,其在形式上儘管有些出入,但底子裡總是這癥結在那裡活動與導引。 最後,到1913年,在《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 ) 一書裡,弗氏終於把俄狄浦斯癥結的概念擴展到一個很廣泛的程度,認為它是原始道德的根苗。 有了它,原始人才有罪孽的自覺,而這種自覺便是宗教與道德的源泉了。 哲學家康德所說的無上命令(categoricalmper ative )以及宇宙之間種種主宰的神物也都可以溯源到它:本來只是生身的父母,終於變做了上帝、命運、造化等等主宰的東西。 精神分析派的學者把俄狄浦斯癥結看得如此重要,把它認為人類文化中絶大一部分的基礎,固然有他們的說法,但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這個特殊的癥結,不與文化發生聯繫則已,否則一定得和某種特別的家族制度發生聯繫,而家族制度的形式根本上就不一而足。 俄狄浦斯癥結的先決條件是父權的家族制度。 這在我們所最熟悉的歐洲各民族的歷史中,固然是找得到的。 可是,父權家族決不是一個古今中外普遍誦行的一種家族制度,也何嘗下是一個事實?家族的實質固然是生物的,但家族的形式卻是被社會的影響陶鑄而成。 麥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在他那本《未開化社會中的性與性抑制》(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書中對於這一層闡示得很清楚。 同時我們不妨注意,麥氏在開頭的時候,對精神分析派的理論是多少有些偏袒的。 弗氏等所認為足以陶鑄文化的各種癥結,事實上要有了文化才會發生,文化的種類既不一而足,癥結的發生即不免各異其趣。 如果說「一個太初的漁獵的部落,早就具備着許多現成的心理上的偏見、衝突、怪僻和目前歐洲中等階級的家庭裡所有的一樣,然後再向原始的叢莽中各自亂竄」,我們也是無法承認的,每一種文化都一定有它特殊的心理上的癥結,這種癥結是此種文化所必有的副產品。 文化的演展在前,癥結的發生在後,因果是不能倒置的。 再者,俄狄浦斯癥結有一個假定,就是一個人出生以後,很早就有一種天然的趨勢,要在它近親的身上,發生性愛的經驗,但這種趨勢又是相當的強烈,非有嚴刑峻法的抑止,無法制裁。 這種假定又是對的麼?一切人類學的權威都認為親屬相好或相戀衝動的自由發展是和家庭制度的存在根本不相容的,這種自由發展的結果,不但家制不成事實,整個的文化就無從出現。 不過此種親屬相戀的趨勢究竟是不是天性的一部分,非發展不可,這些專家的意見便不一致了。 人類婚姻史上的權威韋斯特馬克起初認為人類對於親屬相好,是有一個確切的討厭的本能的。 弗洛伊德則主張從嬰兒時期起,人類便有強烈的親屬相好的自然傾向。 麥林諾夫斯基承認韋氏所說的討厭心理的存在,但認為這心理不是天然的,而是文化所造成的,是「文化反應裡的一個複雜的配合”。 筆者自己的立場,多年以來,大體上可以說是這幾家的一個折衷,即對於接觸密切的人,一個人總有幾分性的繫戀,這種接觸密切的人既往往是近親,於是這種繫戀的關係便叫做“親屬相戀」 或「親屬相好」了。 漢密爾頓醫師的研究裡,發現男子中間,14%在童年時期曾有過親屬相戀的衝動。 這種衝動並沒有引起什麼恐懼的感覺。 在男子中間,100%對他們的母親偶然有過一陣性的感覺,28%對他們的姐妹有過同樣的感覺;7 個女子對她們的父親,5個女子對她們的兄弟,也依然如此。 第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性心理學》
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