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寶,宋末岳州(今湖北嶽陽)人。 其妻被元兵掠至杭,不肯從,自投池水而死。 存詞一首。 ●滿庭芳 徐君寶妻 漢上繁華,江南人物,尚遺宣政風流。 綠窗朱戶,十里爛銀鉤。 一旦刀兵齊舉,旌旗擁、百萬貔貅。 長驅入,歌樓舞榭,風捲落花愁。 清平三百載,典章文物,掃地俱休。 幸此身未北,猶客南州。 破鑒徐郎何在? 空惆悵、相見無由。 從今後,斷魂千里,夜夜岳陽樓。 徐君寶妻詞作鑒賞 徐君寶妻是岳州人,她被元兵俘獲至杭,被安置在韓蘄王府。 從岳州到杭州,遭到數次侵犯,她都用計得脫。 主人因她貌美,不忍殺她。 終於有一天,引得主人大怒,要用張、徐巧言先祭丈夫,再嫁與主人婦。 在換妝焚香,祭祀完畢,作詞于牆壁上,遂投大池死。 「漢上繁華,江南人物,尚遺宣政風流」。 此詞以追懷南宋起筆,漢上指江漢流域,是女詞人故鄉。 江南指長江中下游流域,本中借指南宋。 都會繁華,人物如雲。 指故國的繁盛。 「尚遺宣政風流」,南宋文明源於北宋風流文采。 宣、政指北宋政和、宣和年間。 「綠窗朱戶,十里爛銀鉤」。 千里長街,連雲高樓,朱戶綠窗,簾鈎銀光燦燦。 「一旦刀兵齊舉,旌旗擁、百萬貔貅。 」貔貅,猛獸之名,借指侵略者。 這裡指元兵南犯,勢如洪水猛獸。 1274年(咸淳十年)元兵自襄陽分道而下,不久東破鄂州。 1275年(德元年)三月,南陷岳州,「長驅入,歌樓舞榭,風捲落花愁。 」長驅直入的蒙古兵佔領了繁華綺麗的漢上江南,如風暴橫掃落花。 從起筆寫南宋文明之繁華,筆鋒一轉,寫元兵大兵南侵,「風捲落花愁」,表達了詞人對國破家亡之恨和自身被擄之辱的無限悲慨之情。 筆鋒一轉,女詞人以包容博大的氣魄和卓越的識見轉寫宋代歷史文化大悲劇,筆力不凡,也表現了女詞人超人一等的思維安位。 當女詞人作此詞時,已被擄至臨安,臨安被陷之景,其觸目驚心悲慨之深,是可以想見的。 清平三百載,從南宋直擴展至三百年南北兩宋。 「典章文物」四字,凝聚着女詞人對宋代歷史文化之反思與珍惜。 此四字指陳出有宋一代文化全體。 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燦爛文化三百年,如今掃地俱休!女詞人之絶筆,寫是歷史文化悲劇之寫照。 此三句承上片而來,但典章文物顯然比十里銀鉤更其深刻,是為巨眼。 全詞有此三句,意藴極為遙深。 在女詞人心靈中,祖國與個人雙重悲劇,原為一體。 以下寫個人命運之悲劇。 「幸此身未北,猶客南州」。 就其深層意藴言,則是慶幸自身在死節之前猶未遭到玷辱,保全了清白。 是足可自慰並可告慰于家國。 詞讀至此,真令人肅然起敬。 一弱女子,能在被擄數千里後仍全身如此。 非一般人所及!其絶筆之辭氣又復從容如此,氣度顯亦超常。 「破鑒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無由」。 借用南朝陳亡時徐德言與其妻樂昌公主破鏡離散典故,說出自己與丈夫徐君寶當岳州城破後生離死別的悲劇命運,表達了對丈夫最後的深摯懷念。 徐郎,借徐德言指徐君寶。 同姓而同命運,用典精切無倫,自見慧心。 徐德言夫妻破鏡猶得重圓,而她們夫婦死節已決。 故女詞人之用此古典,其情況之可痛實過之百倍。 「徐郎何在」?生死兩茫茫,惆悵何其多。 情變悲憤激烈而為淒惻低徊,其言之哀,不忍卒讀。 「從今後,斷魂千里,夜夜岳陽樓」:從今後,我的魂魄,要飛過幾千里路,回到岳陽故土,到夫君身邊。 從容絶決而又固執不捨,充分體現出能出世而仍入世、置生死於度外的傳統文化精神。 「夜夜岳陽樓」結筆于岳陽樓,意藴遙深,亦當細細體味。 女詞人在詞中對自身被擄艱危之現實,着墨尤多,而寄之以對文明的追思之中,對祖國淪亡親人永別深致哀悼,寫南宋文明之繁盛及橫遭蹂躪。 在回憶和反思中。 下片寫徐郎何在與斷魂千里,運用懸望與想象。 表現了女詞人遠思之凌空超越。 本詞另一特點是意境之重、大、崇高。 從歷史文化悲劇寫起,哀悼宋文明的衰亡,詞境極為重大。 詞中表明自己死節之心,將祖國和個人的雙重悲劇融匯,意境極為崇高。 歷代詞評者對其給予很高的評價。 劉永濟在《唐五代兩宋詞簡析》中的評價很有代表:「讀其『此身未北,猶客南州』與『斷魂千里,夜夜岳陽樓』之句,知其有生為南宋人、死為南宋鬼之意。 惜但傳其詞而逸其名勝,至香百年後無從得知此愛國女子之生平也。 」 王易簡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王易簡(生卒年不詳)字理得,號可竹,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宋末登進士第,除瑞安主簿,不赴。 入元,隱居不仕。 易簡篤于議論,多所著述,有《山中觀史吟》。 《樂府補題》有其詠物詞四首,《絶妙好詞》卷六載其詞三首。 ●齊天樂·客長安賦 王易簡 宮煙曉散春如霧,參差護睛窗戶。 柳色初分,餼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臨流笑語。 映十二欄干,翠顰紅妒。 短帽輕鞍,倦遊曾遍斷橋路。 東風為誰媚嫵? 歲華頻感慨,雙鬢何許! 前度劉郎,三生杜牧,贏得征衫塵土。 心期暗數。 總寂寞當年,酒籌花譜。 付與春愁,小樓今夜雨。 王易簡詞作鑒賞 第5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5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