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垣斷壁,故園不在。 詞人心事重重,由花園着眼整宅,心中不知何等滋味。 「念舊巢」二句,由點及面由花園進一步寫整座邸宅。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慨嘆東晉王謝等貴族第宅,歷經滄桑,豪宅已成廢墟,建起平常百姓的住宅,燕子仍來原處做巢,只是屋舍已易他人,此詞引用劉詩之意,意為趙府仍在,但已改作佛寺,原來的燕子也不識其處,不知飛到哪家哪戶去了。 「斜陽外」二句,轉寫邸宅外景:落日斜照,笛聲遠送。 「今古」,指古今相同,三國時文人向秀,和嵇康、呂安相善後日暮經過故友嵇康、呂安舊廬,聞鄰人吹笛,「感音而嘆」,作《思舊賦》。 「長笛一聲今古」,也是「感音而嘆」的意思。 筆致含蓄深曲,令人感慨親之。 汪元量對琴師音樂特別敏感,常用聲音作為其詞的結尾,用幽暢的笛聲抒發感慨。 懷古聲息,筆鋒一轉,下片又轉到府宅、花園本身。 「繁華流水去」,是本詞所包含之情感。 「舞歇」二句展開續寫繁華逝去之景象:趙府昔日歌舞昇平的景象已為過眼煙雲,只見遺鈿已被泥土所埋。 「忍見」,怎能忍心看到這種景象。 蘊含詞中心中一縷懷舊情思。 鈿,花鈿,用金翠珠寶等製成的花朵形的首飾。 以「香」形容「土」,倍覺哀怨。 殘留于今日往日的脂粉氣,而麗人已不在。 「漸橘樹方生」四句,重寫花園。 「漸」、「方」、「才」三字,深含潛滋暗長的意味,蘊藏無限生機。 橘樹和桑樹頗具深意。 屈原《九章。 橘頌》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一志兮。 」生於南方的橘樹,不能移植,根深蒂固。 《孟子。 梁惠王上》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桑樹和梓樹是家樹,古代家宅中常栽有此樹。 後以「桑梓」作為故鄉的代稱。 汪元量讚賞橘桑,正是表達對故國故土的堅貞。 沙門,指僧人。 大好園林,卻為僧人所占,「便關防」三句,令人感慨萬分。 謂不讓顯貴玩賞,防守緊嚴。 只是一座廟宇而已。 這首詞層次鮮明。 以趙府舊宅為題材,以「園、宅」為兩點,由園到宅,由宅到園。 反覆跳躍,但線索清晰,又不乏迭宕之美。 園中草亂花謝,再寫橘桑萌櫱,殘而又生,衰極美來;宅子已是「燕飛誰家」,故園已是面目全非,早做為一座廟宇。 全詞色調鮮明,借一園一宅寫神州陸沉。 舊日繁華已逝,「舞歇歌沉」,寄寓了作者思故國、戀故鄉的一種情懷。 ●水龍吟 淮河舟中夜聞宮人琴聲 汪元量 鼓鼙驚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風雨。 歌闌酒罷,玉啼金泣,此行良苦。 駝背模糊,馬頭匼匝,朝朝暮暮。 自都門宴別,龍艘錦纜,空載得、春歸去。 目斷東南半壁,悵長淮、已非吾土。 受降城下,草如霜白,淒涼酸楚。 粉陣紅圍,夜深人靜,誰賓誰主? 對漁燈一點,覊愁一搦,譜琴中語。 汪元量詞作鑒賞 這又是汪元量關於國破家亡的傷感詞。 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元軍南下,丞相伯顏率領大軍攻到南宋都城臨安東北的皋亭山。 南宋朝野震盪,太后謝氏傳國璽請求降元。 不久,元大軍兵入臨安,三宮都做了俘虜。 後帝后、妃嬪及宮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汪元量其時為樂師,也裹挾其中。 在途徑淮河時,舟中宮女奏起琴,琴聲哀淒,勾起了汪元量縷縷痛苦的情思,感懷而作《水龍吟》。 「鼓鼙驚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風雨」,起筆即點出德祐之難,用形象的語言,寫亡國的巨變。 朝廷還沉浸在歡歌樂舞之中,卻突然被城外驚天動地的戰鼓驚醒,戰爭的血雨腥驟然降落的皇城深宮。 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乃前句所本。 海棠亭即指唐宮內的沉香亭。 《太真外傳》記:「上皇登沉香亭詔太真妃子,妃子時卯醉未醒,命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 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 上皇笑曰:」豈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這裡,借唐天寶之變寫本朝之事,借歷史來喻今,批判朝廷的敗落。 」玉啼金泣「」金泣「兼用金人滴淚的典故,典見于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序》:」仙人臨載,乃潸然泣下。 “寫易代被遣的悲哀,頗為貼切。 「駝背模糊」三句,點化杜甫「馬頭金稦匝,駝背錦模糊」(《送蔡希曾還隴右》)詩句,承上「此行良苦」,想象到敵國之地的亡國奴生活。 「自都門宴別」三句,極言其「苦」。 「龍艘錦纜」指的是隋煬帝事,用來比喻帝后所乘之舟。 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國之事這三句,既是舟載北行的實況寫照,意謂國運已盡、無力回天。 「春」是押解出發的季節,象徵南宋國運。 「春歸去」指南宋王朝的國亡如春天一樣終結。 「空」字浸透了徒喚奈何的深悲。 下片轉寫船經淮河時的感受。 「長淮」點題「淮河舟中」。 「非吾土」用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 望斷長淮,美景色已非昔日色調,蓋心情不同之故。 「目斷」、「悵」,眷戀、淒婉之情赤者然墨上。 「受降」三句,借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句:「受降城外月如霜」,再以設想之辭,想起以後的生活,心中泛起陳陳酸楚。 漢、唐均有受降城,多在西北邊塞但非一地。 這裡僅借用而已,不是實指。 第4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4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