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麼辦法呢?這是煩躁中的思念,說是自言自語行,說是對杜鵑的回答也行。 這裡表面上有埋怨鵑鳥無知、強聒難耐的意思,但歸根到底,是對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憤慨。 這片詞,話說得比較直致,但內容還有曲折,特別是結句用反跌之筆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南鄉子 晏幾道 新月又如眉。 長笛誰教月下吹? 樓倚暮雲初見雁,南飛。 漫道行人雁後歸。 意欲夢佳期。 夢裡關山路不知。 卻待短書來破恨,應遲。 還是涼生玉枕時。 晏幾道詞作鑒賞 此為懷人詞。 作者詞中以迴環曲折的結構、風流蘊藉的情致,由月下吹笛而及南飛雁,由雁而思及行人,抒寫了清秋時節的悵惘之情。 全詞意境雋永,曲折往複,既麗且莊。 上片前兩句,寫主人公倚樓時所見所感:黃昏後,又見如眉般的一彎新月,又是為誰人持長笛,月下吹奏哀音?首句寫景,雲新月如眉,也就是說眉如新月,隱有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 黃昏新月,常會勾動人的離思。 詞中更着一「又」字,可知倚樓懷人已非一朝一夕了。 「誰教」,猶言誰令、誰使,故作設問,是說無人欣賞,自己月下吹笛也是徒然的。 緊接「樓倚」三句,點明詞旨為懷人。 主人公獨倚高樓,暮雲中第一回看到歸雁正不住地向南飛去,心下自語:可不要說遠行的人要比雁還遲歸啊!三句暗用隋薛道衡《人日思歸》詩:「人歸落雁後,思發花前。 」前一「初」字,語意比上文「又」字跌深一層。 時節轉換,秋雁南飛,更增對行人的思念。 唐趙嘏《長安秋望》詩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意境與之彷彿。 過片二句,寫相思無望,唯有夢裡相尋。 小晏詞中,常寫夢魂尋人之意:「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鷓鴣天》)、「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蝶戀花》),同是寫夢尋,但又用意各別。 本詞雲「路不知」,即是說連尋找也不可能了,語更深切。 《文選》沈約《別范安成詩》:「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李善註:「《韓非子》曰:」六國時,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能得見,敏便于夢中往尋,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 ‘“小晏此詞,運用前人故事,但又自出新意。 入夢的描寫與上下文融合無垠,成為全詞中有機的組成部分。 從而逼出末三句:再想等他的短信寄來,以慰離恨,恐怕也已太遲,因為又到了枕畔涼生的清秋時節!夢裡難尋,唯有等音書寄來,可是書信又遲遲不至,閨中人的離恨就更無法排遣了。 詞中不言「長信」而曰「短書」,個中已有難言之處,連這草草兩三行的短信也沒有,則遊子的薄情可知。 古人慣用雁足傳書故事,「待短書」與上片「初見雁」呼應。 末句表面上是說秋天到來,因而感到玉枕太涼了,其實是寒夜獨居心之寒的另一種說法。 綜上,此詞上片寫吹笛、見雁,下片寫欲夢、待書。 吹笛而云「誰教月下吹,」意即枉吹;見雁而云「漫道行人雁後歸,」意即空見。 欲夢中相逢,而夢中又不知道路;等待書信到來,書信又遲遲不到。 以上這一切,說明離恨無法排遣,悵惘之情愈轉愈深。 ●生查子 晏幾道 金鞭美少年,去躍青驄馬。 牽繫玉樓人,綉被春寒夜。 消息未歸來,寒食梨花謝。 無處說相思,背面鞦韆下。 晏幾道詞作鑒賞 此為思婦詞。 詞中通過環境、景物描寫來烘託人物的感情,抒寫了女主人公的相思懷人之情。 詞之上片寫少年出遊,下片寫閨思,以「牽繫」二字提契全篇,抒情重點末二句。 起首兩句描繪「金鞭美少年”的形象,這是女主人公思念的對象。 他那揚鞭躍馬、威武俊美的英姿,大概就是他臨走時所留給女主人公的最後印象。 三、四兩句寫少年走後,女主人公的感情和思緒始終牽繫遠出的丈夫身上:到了夜晚,綉被春寒,孤燈獨眠,寂寞難耐。 「綉被春寒夜」,是通過環境的渲染,來突出人物的孤寂。 過片兩句寫女主人公天天盼,月月盼,寒食節過去了,梨花開了又謝了,一次次地等待,始終沒有等到丈夫的音信,隨之而來的,只是一次次失望!「寒食梨花謝」,是通過節令和景物來暗示出時間的流逝,表現她無限的悵惘。 結拍兩句,寫女主人公鞦韆架下背面痴痴地站着,她默默地承受着相思之苦,無處訴說,也不想對人訴說。 「背面」暗示出她難過,哭泣。 「鞦韆下」本是青年婦女嬉戲之處,選擇這一場景可增強藝術效果。 李商隱詩及歐陽修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均是這種手法。 所謂「無處說相思,」實則相思不必具體說出,只從結句具見相思之深切。 無怪乎“呂東菜極喜誦此詞,以為有思致。 」 ●生查子 晏幾道 長恨涉江遙,移近溪頭住。 閒蕩木蘭舟,誤入雙鴛浦。 無端輕薄雲,暗作簾纖雨。 翠袖不勝寒,欲向荷花語。 晏幾道詞作鑒賞 此詞以一個看似平凡的少女盪舟遇雨、嬌不勝寒的故事,喻寫了一幕愛情的悲劇,同時也寄託了一個不諳世故者生活坎坷、遭遇不幸的身世感慨。 全詞意味深藴,含蓄婉轉,手法新穎,別具一格。 第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