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遠行,多啟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時分。 「回時」二字,寫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 方纔順此路送行,此時逆此路返回,卻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隴月,照見形單影隻而已。 「隴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徵與情感之特徵相似。 此句隴月之低垂,與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徵完全相同;低垂的隴月,正象徵著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寫送別情境,下片則轉寫別後情境。 過片兩句,純為景語,寫的是:拂曉之後,山水原野,煙靄霏霏籠罩,寒風淒淒交加。 而送者的心靈,同樣籠罩淒迷悵惘之中,這景語又正象喻着心情。 這兩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聲情吻合詞情之妙。 這兩句共六字,字字皆陰平,構成淒涼之調,讀來愈覺其淒楚。 「重倚朱門聽馬嘶」寫:送者已回到家門,可是仍不能平靜,因為家門反而觸動了傷心懷抱,所以送者轉過身來,背靠朱門,面向遠方,重新舉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聽得路上過往的馬嘶聲,再也不見那人的影子,聲聲馬嘶想必緊揪着送者的心。 結句「寒鷗相對飛」將淒迷的詞情推到極致:此時,天地間唯有那霏霏曉煙中飛來飛去的寒鷗,與孤獨的送者相對。 人鷗相對,只是一片靜默而已;這靜默之中,包含着無限的悲哀。 此句還含蓄地點出送者為女性,行人為男性。 溫庭筠《河傳》詞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可與此詞參看。 抒情主人公送行歸家,聞路上馬嘶聲,猶倚門傾耳而聽。 一個「聽」字,寫出其心動神馳之狀,而一個「重」字,則其念茲茲之情亦可想。 騎馬去者必為情郎,則「倚朱門」者自是怨女。 對此作者偏不于明處交代,只從「聽馬嘶」一幕曲折透出。 此詞的一個顯著特色是詞調聲情與詞情妙合無間。 全詞用平聲,其音低抑,如訴如泣,而且句句押韻,韻腳既極密,聲情便緊促。 特別是過片二句,全用陰平聲,尤見低抑。 低抑的韻腳、字聲與急密的韻位構成一部聲情悱惻的淒調,與詞情表裡一致,相得益彰。 ●惜雙雙·溪橋寄意 張先 城上層樓天邊路,殘照裡、平蕪綠樹。 傷遠更惜春暮,有人還高高處。 斷夢歸雲經日去,無計使、哀弦寄語。 相望恨不相遇,倚橋臨水誰家住。 張先詞作鑒賞 此詞通過描寫登高望遠的境界,抒寫了詞人執著追求的情懷和綿綿無盡的愁思。 全詞韻致高遠,別具一格。 上片起首一句寫登高望遠。 「城上層樓」,極寫登臨之高:「天邊路」,極寫眺望之遠。 「殘照」二句,承「天邊」而來,寫的是:地平線上,夕陽西下,芳草綠樹的平原業已沉入落照的餘暉裡。 殘照,給詞境染上了一層哀傷的色調。 「春暮」,是古詩詞中常用傷逝的典型象徵。 雖只簡筆勾勒出一幅平蕪殘照的境象,卻已強烈地暗示了詞人的哀傷。 寫景蓄勢既足,抒情便深厚有力。 「傷遠更惜春草」,點出詞意。 「遠」,既可指空間距離之遙,也可指時間隔別之久。 久別不得團聚,而大好春光卻已遲暮;傷心人悲苦縈懷,不可解脫,直至斜日西沉,還佇立高高的城樓之上。 此情將隨夜色漸濃而愈深重,自不言之中,這樣就自然地過渡到下片的抒情。 過片承上,點明所傷之事。 夢與雲,是我國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愛情的象徵意象。 往日的歡愛如前塵舊夢,早已日復一日地遠逝了;舊日的情人,也如天空的彩雲,隨風飄蕩,日復一日地飛散。 這一句,透露出一段夭折的情事,也暗示了這情感當初的美好。 回顧上片所言「傷遠」,則知所悲傷的必然是愛情的斷絶。 「無計」一句,寫自己儘管一往情深,無法忘懷,卻不可能向舊日情人傳訴相思了。 詞境至此,似乎山窮水盡;然而結筆二句卻再興波瀾。 「相望恨不相遇」,原來情人就不遠。 可知「遠」,並不是指分手後空間距離上的遙遠,而是指時間距離上的久遠。 情人原來就那「倚橋臨水誰家住」。 雖然她家就近那溪橋邊的岸上,可以相望,卻不可以相會。 無法重尋舊好的隱痛深哀與始終不能忘情的悠悠希冀,皆見於言外。 ●醉垂鞭 張先 雙蝶綉羅裙,東池宴,初相見。 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雲。 張先詞作鑒賞 此為酒筵中贈妓之作,首句寫她所穿的裙子,羅裙上綉着雙飛的蝴蝶。 「東池」兩句,記相見之地(東池)、相見之因(宴),並且點明她「侑酒」的身分。 「朱粉」兩句,接着寫其人之面貌,而着重寫其淡妝。 「閒花淡淡春」以一個確切的、具體的比喻,將她的神情、風度,勾畫了出來。 上層社會的行樂場所,多數女子都作濃妝,一個淡妝的,就反而引人注目了,故此「閒花」雖只「淡淡春」,卻大有一枝獨秀的風致。 張先顯然受了張祜的啟發,但「閒花淡淡春」一句,仍然很有創造性。 唐人稱美女為春色,如元稹稱越州妓劉采春為「鑒湖春色」。 此處「春」字,也是雙關。 過片三句,用倒裝句法。 人人都說她身材好,但據詞人看來,則不但身材,實許多地方都好,而這「諸處好」,又是「細看」後所下的評語,與上「初相見」相應。 柳與美女之腰,同其婀娜多姿,連類相比,詞中多有。 結兩句寫其人的衣。 第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