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運用了迴環斷續的藝術手法,借助灞橋、古柳、夕陽、陽關等寓意深遠的意象,不加絲毫議論,只通過憑弔前朝風物,就抒發無限的感慨,做到了「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竹馬子 柳永 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 對雌霓掛雨,雄風指檻,微收煩暑。 漸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 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積,故人難聚。 憑高盡日凝佇。 贏得消魂無語。 極目霽霏霏,暝鴉零亂,蕭索江城暮。 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 柳永詞作鑒賞 《竹馬子》是柳永的自度曲。 從意境上講,這首詞屬柳永的雅詞,其中不只抒發了個人的離愁別恨,而且也是對封建文人命運的憑弔,整體情緒沉鬱深遠。 這首詞是詞人漫遊江南時抒寫離情別緒之作,所表現的景象雄渾蒼涼。 詞人將古壘殘壁與酷暑新涼交替之際的特異景象聯繫起來,抒寫了壯士悲秋的感慨。 「雌霓」是虹的一種,色澤偏暗。 「雄風」是清涼勁健之風。 這兩個詞語雅緻而考究,表現了夏秋之交雨後的特有現象。 孤壘危亭之上,江邊煙渚之側,更加能夠感到時序變換。 孤壘、煙渚、雌霓、雄風,這一組意象構成了雄渾蒼涼的藝術意境,詞意的發展以「漸覺」兩字略作一頓,以「一葉驚秋,殘蟬噪晚」進一步點明時序。 「素商」即秋令。 這裡,詞人的悲秋情緒逐漸向傷離意緒發展,於是他又「覽景想前歡」了。 從「前歡」一語來推測,詞中所懷念當是帝都汴京和作者過從甚密的一位歌妓。 可是往事已如過眼煙雲,帝都汴京遙遠難以重到。 上闋的結句已開始從寫景向抒情過渡,下闋便緊接而寫「想前歡」的心情。 柳永不像其他詞裡將「想前歡」寫得具體形象,而是僅寫出目前思念時的痛苦情緒。 「新愁易積,故人難聚」,很具情感表達的深度。 離別之後,舊情難忘,因離別更添加新愁;又因難聚難忘,新愁愈加容易堆積,以致使人無法排遣。 「易」和「難」既是對比關係又是因果關係,這對比與因果就是所謂「成追感」的內容。 「盡日凝佇」、「消魂無語」形象地表現了無法排遣離愁的精神狀態,也充分流露出對故人的誠摯而深刻的思念,並把這種情緒發揮到極致。 最後作者巧妙地以黃昏的霽靄、歸鴉、角聲、殘陽的蕭索景象來襯托和強化悲苦的離情別緒。 特別是結尾「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兩句,意味極為深長,把一已覊旅苦愁拓展為人世興衰的浩嘆。 這首詞虛實相生,情與景的處理上表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 上片首九句寫景,屬實寫;後三句寫情屬虛寫。 虛實相生,善於抓住時序變化,描繪了特定環境中的景色,奠定了全詞的抒情基調。 下片則相反,前五句抒情,屬虛寫;後五句寫景,屬實寫,以景結情,情景交融。 這種交錯的佈局,不僅使整體結構富於變化,而且如實地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特定環境中活動變化的過程。 全詞意脈相承,嚴謹含調,是一首優秀的長調慢詞。 ●駐馬聽 柳永 鳳枕鸞帷。 二三載,如魚似水相知。 良天好景,深憐多愛,無非鋸依隨。 奈何伊。 恣性靈、忒煞些兒。 無事孜煎,萬回千度,怎忍分離。 而今漸行漸遠,漸覺雖悔難追。 漫寄消寄息,終久奚為。 也擬重論繾綣,爭奈翻覆思維。 縱再會,只恐恩情,難似當時。 柳永詞作鑒賞 這首《駐馬聽》是柳永詞中專寫男女別骨相思的一篇。 它通篇既不寫景,也不敘事,完全擺脫了即景傳情和因物興感的俗套,完全採用直言的方式來抒情,是一首典型的「俗詞」。 歷來因不合封建社會道德和正統文人的審美趣味而被稱之為「淫冶謳歌之曲」。 其實這首詞寫得直率明快、真情洋溢、深摯感人,具有很高的思想意義和藝術水準。 這首詞採用綫型的結構,按照情節的順序從頭寫起,層次清晰。 上片純屬憶舊。 「鳳枕鸞帷」是寫抒情女主人公沉溺對往日甜蜜愛情生活的回憶裡。 這段幸福的生活雖只有「二三載」,整個人生旅程中是短暫的,卻因兩心相照,「如魚似水」般的和諧而令人難忘。 但他們的情感不是對等的,她委曲求全,百般遷就,「無非鋸依隨」。 委曲求全的結果並未癒合、反而加深了他們情感的裂痕,責任不女方。 「奈何伊,恣性靈、忒煞些兒」,「性靈」,俗語的意思是指性子或個性:「忒煞」,即太過份了。 他們的破裂純由男子的任性而引起,對他已無可奈何,最後分離也是情勢發展的必然。 接下來女主人公訴說分離後的苦悶情緒:「無事孜煎,萬回千度,怎忍分離。 」「孜煎」,俗語,憂慮、思念之意,如柳詞《法曲獻仙音》:「記取盟言,少孜煎,剩好將息。 」每當她閒着無事之時,將往事反覆考慮,仍免不了對離人的眷戀,情感上難以割捨。 這一串直言不諱的回憶,平中見奇,層次井然,章法分合有序,給人以曳生姿的美感。 下片重傷今,着重寫女主人公被遺棄後的複雜心理。 而今離人已經「漸行漸遠」,加大了空間與情感的距離,「雖悔難追」。 似乎當初若再委曲一些、再容忍一些,還是可以輓留住的,而今距離愈遠,縱然後悔也無濟於事了。 根據這種情形,即使寄去消息,終究也是白費。 第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