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伏觀先帝聖德仁恩之厚,勤勞天下,垂意黎庶,憂水旱之災,為民貧窮髮倉廩,賑乏飠委,遣諫大夫博士巡行天下,察風俗,舉賢良,平冤獄,冠蓋交道;省諸用,寬租賦,弛山澤波池,禁秣馬酤酒貯積,所以周急繼困,慰安元元,便利百姓之道甚備。 臣相不能悉陳,昧死奏故事詔書凡二十三事。 臣謹案王法必本於農而務積聚,量入制用以備凶災,亡六年之畜,尚謂之急。 元鼎二年,平原、渤海、泰山、東郡溥被災害,民餓死於道路。 二千石不豫慮其難,使至於此,賴明詔振救,乃得蒙更生。 今歲不登,谷暴騰踴,臨秋收斂猶有乏者,至春恐甚,亡以相恤。 西羌未平,師旅在外,兵革相乘,臣竊寒心,宜蚤圖其備。 唯陛下留神元元,帥繇先帝盛德以撫海內。 (《漢書·魏相傳》:數條漢興已來國家便宜行事,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所言,奏請施行之。 ) ○表奏采易陰陽明堂月令 臣相幸得備員,奉職不修,不能宣廣教化。 陰陽未和,災害未息,咎在臣等。 臣聞《易》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四時不忒;聖王以順動,故刑罰清而民服。 」天地變化,必繇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紀。 日冬夏至,則八風之序立,萬物之性成,各有常職,不得相干。 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權司冬;中央之神黃帝,乘《坤》《艮》執繩司下土。 茲五帝所司,各有時也。 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 春興《兌》治則饑,秋興《震》治則華,冬興《離》治則泄,夏興《坎》治則雹。 明王謹於尊天,慎於養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時,節授民事。 君動靜以道,奉順陰陽,則日月光明,風雨時節,寒暑調和。 三者得敘,則災害不生,五穀熟,絲麻遂,草木茂,鳥獸蕃,民不夭疾,衣食有餘。 若是,則君尊民說,上下亡怨,政教不違,禮讓可興。 夫風雨不時,則傷農桑;農桑傷,則民饑寒;饑寒在身,則亡廉恥,寇賊奸宄所繇生也。 臣愚以為陰陽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賢聖未有不繇者也。 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於先聖。 高皇帝所述書《天子所服第八》曰:「大謁者臣章受詔長樂宮,曰:『令群臣議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 』相國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謹與將軍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議:‘春夏秋冬天子所服,當法天地之數,中得人和。 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順四時,以治國家,身亡禍殃,年壽永究,是奉宗廟安天下之大禮也。 臣請法之。 中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湯舉秋,貢禹舉冬,四人各職一時。 ’大謁者襄章奏,制曰:『可』」。 ,以二月施恩惠於天下,賜孝弟力田及罷軍卒,祠死事者,頗非時節。 御史大夫晁錯時為太子家令,奏言其狀。 臣相伏念陛下恩澤甚厚,然而災氣未息,竊恐詔令有未合當時者也。 願陛下選明經通知陰陽者四人,各主一時,時至明言所職,以和陰陽,天下幸甚!(《漢書·魏相傳》:又數表采《易》陰陽及《明堂月令》奏之。 ) ☆蔡義 義,河內溫人。 武帝時以明經給事大將軍幕府,遷補覆盎城門候,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 元鳳中拜少府,遷御史大夫。 元平初為丞相,本始三年薨,謚曰節侯。 ○上疏求召見 臣山東草萊之人,行能無所比,容貌不及眾,然而不棄人倫者,竊以聞道於先師,自托於經術也。 願賜清閒之燕,得盡精思於前。 (《漢書·蔡義傳》) ☆令狐茂 茂,上黨壺關人。 征和初為縣三老。 ○上書理太子 臣聞父者猶天,母者猶地,子猶萬物也。 故天平地安,陰陽和調,物乃茂成;父慈母愛,室家得中,(《漢書》誤作「之中」,從《漢紀》改。 )子乃孝順。 陰陽不和則萬物夭傷,父子不和則室家喪亡。 故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昔者虞舜,孝之至也,而不中於瞽叟;孝己被謗,伯奇放流,骨肉至親,父子相疑。 何者?積毀之所生也。 由是觀之,子無不孝,而父有不察。 今皇太子為漢適嗣,承萬世之業,體祖宗之重,親則皇帝之宗子也。 江充,布衣之人,閭閻之隷臣耳,陛下顯而用之,銜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飾奸詐,群邪錯謬,是以親戚之路鬲塞而不通。 太子進則不得上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子盜父兵以救難自免耳,臣竊以為無邪心。 《詩》云:「營營青蠅,止於樊;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 」往者江充讒殺趙太子,天下莫不聞,其罪固宜。 (《漢紀》作固宜誅戮。 )陛下不省察,深過太子,發盛怒,舉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將,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 臣聞子胥盡忠而忘其號,比幹盡仁而遺其身,忠臣竭誠不顧鉞之誅,以陳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詩》云:「取彼譖人,投畀豺虎。 」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 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闕下。 (《漢書·武五子傳》:征和二年,太子兵敗,亡,不得,上怒甚。 壺關三老茂上書云云。 第1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漢文》
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