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西山,山鵲野鳩,白鷺鶻桐,鶚鷂雕,翡翠ず,守狗戴勝。 巢枝穴藏,被塘臨谷。 聲音相聞,喙尾離屬,翱翔群熙,交頸接翼,而未至,徐飛。 往來霞水,離散而沒合。 疾疾紛紛,若塵埃之間白雲也。 予之幽冥,究之乎無端。 於是晚春早夏,邯鄲襄國易陽之容麗人,及其燕飾子,相與雜Ш而往款焉。 車馬接軫相屬,方輪錯轂,接服何驂,披銜跡蹶,自奮增絶。 怵惕驚躍水意而未發,因更陰逐心相秩奔隧林臨河,怒氣未竭。 羽蓋繇起,被以紅沫。 若雨委雪,高冠扁焉,長劍閒焉。 (《文選》范蔚宗《宦者傳論》注作「焉」。 )左挾彈焉,右執鞭焉。 日移樂衰,遊觀西園之芝,芝成宮闕,枝葉榮茂。 選擇純熟,挈取含苴。 復取其次,顧賜從者。 於是從容安步,鬥雞走菟,俯仰釣射,煎熬炮炙,極樂到暮。 若乃夫郊採桑之婦人兮,裼錯紆,連袖方路,摩也長{髟戊}。 (《文選》謝靈運《會吟行》注作「摩陀長髻」。 )便娟數顧,芳溫往來接,神連未結,已諾不分。 縹併進靖,儐笑連便,不可忍視也。 於是婦人先稱曰:「春陽生兮萋萋,不才子兮心哀,見嘉客兮不能歸,桑萎蠶饑,中人望奈何。 」(《古文苑》、《藝文類聚》六十五。 ) ○柳賦 忘憂之館,柔條之木。 枝逶遲而含紫,葉萋萋而吐綠。 出入風雲,去來羽族。 既上下而好音,亦黃衣而絳足。 蜩螗厲響,蜘蛛吐絲。 階草漠漠,白日遲遲。 於嗟細柳,流亂輕絲。 君王淵穆其度,禦群英而玩之。 小臣瞽,與此陳詞。 於嗟樂兮,於是樽盈縹玉之酒,爵獻金漿之醪。 庶羞千族,盈滿六庖。 弱絲清管,與風霜而共凋。 槍啾唧,蕭條寂寥,雋人英髦,列襟聊袍。 小臣莫效於鴻毛,空銜鱗而嗽醪,雖復河清海竭,終無增景於邊撩。 (《西京雜記》上,又略見《初學記》二十八。 ) ○臨灞池遠訣賦(《文選》謝《休沐重還道中詩》注引《枚乘集》) ○上書諫吳王 臣聞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 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 湯、武之土,不過百里,上不絶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也。 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臣乘願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縣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絶也。 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絶,又重鎮之;系絶於天,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 其出不出,間不容髮。 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 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今欲極天命之上壽,敝無窮之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以為大王惑也。 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陰而止,景滅跡絶。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欲湯之冫侖,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絶薪止火而已。 不絶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猶抱薪而救火也。 養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百中。 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 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內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絶其胎,禍何自來?泰山之ニ穿石,單極之糹亢斷干。 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 石稱丈量,徑而寡失。 夫十圍之木,始生如櫱,足可搔而絶,手可擢而扌瓜,據其未生,先其未形也。 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 臣願大王孰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漢書·枚乘傳》、《文選》、《藝文類聚》二十四,又《說苑·正諫篇》首作「君之外臣乘竊聞」云云,餘亦小異。 ) ○上書重諫吳王 昔者,秦西舉胡戎之難,北備榆中之關,南距羌﹂之塞,東當六國之從。 六國乘信陵之籍,明蘇秦之約,厲荊軻之威,併力一心以備秦。 然秦卒禽六國,滅其社稷,而並天下,是何也?則地利不同,而民輕重不等也。 今漢據全秦之地,兼六國之眾,修戎狄之義,而南朝羌﹂,此其與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 今夫讒諛之臣為大王計者,不論骨肉之義,民之輕重,國之大小,以為吳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 夫舉吳兵以訾於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事矣。 天下聞吳率失職諸侯,願責先帝之遺約,今漢親誅其三公,以謝前過,是大王之威加於天下,而功越於湯武也。 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有隱匿之名,而居過於中國。 夫漢並二十四郡,十七諸侯,方輸錯出,軍行數千里,不絶於道,其修怪不如東山之府。 轉粟西鄉,陸行不絶,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 修治上林,雜以離宮,積聚玩好,圈守禽獸,不如長洲之苑。 游曲台,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深壁高壘,副以關城,不如江淮之險。 此臣之所為大王樂也。 第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漢文》
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