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二君豈不見河邊之樹乎?仆禦折其權,波浪蕩其根,上無徑尺之陰,身被數千之痕,此木豈與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檀桐乎?上枝幹於青雲,下根通於三泉,千秋萬歲,不受斧斤之患,此木豈與天地有骨肉哉?蓋所居然也。 (《藝文類聚》三十六引袁淑《真隱傳》,又見《禦覽》五百十) 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到秋,不得久茂。 日既將盡,時既將老,君不見河邊之樹乎?仆馭折其枝,波浪激其根,此木非天下人有仇怨,所居者然也。 子不見嵩、岱松柏,華、霍之樹?上葉陵青雲,下根通三泉,上有玄狐黑猿,下有豹隱龍潛,千秋萬歲,不逢斧斤之患,此木非與天下人有骨血,蓋所居然也。 今二子好雲路之榮,慕長久之功,輕喬松之永延,貴一夕之浮爵,痛焉悲夫二君,痛焉悲夫二君。 (杜光庭《錄異記》。 案此校《真隱傳》互有刪節,而首尾多十餘語,故並錄之。 ) ☆蘇秦 秦字季子,雒陽軒裡人。 師事鬼谷先生,遊說為約從長,並相六國,趙封為武安君。 後從約解,去趙之燕,又之齊為客卿。 齊大夫與爭寵,刺殺之。 ○上書說秦惠王 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 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 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 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王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 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 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 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忄昏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 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戰國策》三,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云云。 案下文雲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明此二首皆是上書。 ) ○為齊上書說趙王 臣聞古之賢君,德行非施於海內也,教順慈愛非佈於萬民也,祭祀時享,非當於鬼神也。 甘露降,風雨時至,農夫登,年谷豐盈,眾人喜之,而賢主惡之。 今足下功力,非數痛加於秦國,而怨毒積惡,非曾深凌於韓也。 臣竊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皆言主前專據,以秦為愛趙而憎韓。 臣竊以事觀之,秦豈得愛趙而憎韓哉?欲亡韓吞兩周之地,故以韓為餌,先出聲於天下,欲鄰國聞而觀之也。 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趙、魏。 恐天下之驚覺,故微韓而貳之。 恐天下疑已,故出質以為信。 聲德於與國,而實伐空韓。 臣竊觀其圖之也,議秦以謀,計必出於是。 且夫說士之計,皆曰韓亡三川,魏滅晉國,恃韓未窮,而禍及於趙。 且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又有勢同而患異者。 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今燕盡韓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鉅於扌干關,至於榆中千五百里。 秦盡韓、魏之上黨,則地與國都邦屬而挈者七百里。 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里。 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今魯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吾,此代馬胡駒不東,而崑山之玉不出也。 此三寶者,又非王之有也。 今從於強秦國之伐齊,臣恐其禍出於是矣。 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趙,參分趙國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讎作,五國之兵有日矣,韓乃西師以禁秦國,使秦發令素服而聽,反溫、枳、高平於魏,反三公、什清於趙,此王之明知也。 夫韓事趙宜正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今王收天下,必以王為得,韓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 然則韓義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韓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於王已。 臣願大王深與左右群臣卒計而重謀,先事成慮而熟圖之也。 (《戰國策》十八,又見《史記·趙世家》作蘇厲為齊遺趙王書,小同大異,今別載于後。 ) ○從約 秦攻楚,齊、魏各出鋭師以佐之,韓絶食道(《史記》作「韓絶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韓、魏,則楚絶其後,齊出鋭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 秦攻齊,則楚絶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午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鋭師以佐之。 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出鋭師以佐之。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上古三代文章》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