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不僅是種口味,它也能給人們帶來兒時玩球喝可樂的回憶」。 巴菲特繼續深入研究,他讀了能弄到的所有可口可樂的資料。 《幸福》刊登的一段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每年都有一個有份量的嚴肅的投資者,多次注意可口可樂的紀錄,但總是遺憾地下結論說他來得太晚了。 這則報道發表於1938年,當時可口可樂為了分股,把價格訂為45美分。 那時所有美國人就認為可樂有着非凡的品質,他們往自動售貨機的投幣孔中扔枚硬幣說,「來瓶噝噝冒泡的。 」然後一瓶冰冷的可樂就出現了。 即使在1938年,人們都認為它能引起外國人止不住的渴望。 這就是讓巴菲特久久注目的原因。 到80年代中期,他終於看到可口可樂的經營策略發生了改變。 戈伊茲亞塔漸漸放棄了與可樂無關的證券。 他的畢業于耶魯大學的兒子 (最後一份工作是在哈瓦那的一家灌裝廠)也開始關心開拓國外市場了。 其中一個能說明的例子是菲律賓。 當地的聖米格爾釀酒廠既生產可樂也生產啤酒,但它忽略了可樂的生產,結果讓百事可樂跑到前頭去了。 美國的可口可樂公司投資1300萬美元成為該廠的合作夥伴,很快就奪回了2/3的市場。 受此成功的激勵,可口可樂開始加強在巴西、埃及、台灣、中國、印尼、比利時、荷蘭和美國的灌裝生產。 在年人均產量只有31瓶的法國,可口可樂開始了一場解僱灌裝廠的持久戰。 公司對利潤也更關心了。 在墨西哥這個有特殊利潤的大市場中,價格不斷上漲,利潤像打了氣一樣膨脹起來。 這種策略重心的轉變不是新聞,它已在可樂的年度報告中明確聲明了。 它的 1986年年度報告的封面是三瓶可樂放在世界之巔,裡面則表達了公司對未來的熱切期望: 潛力是無窮的。 到處都有人安裝可口可樂系統……全世界都有可口可樂,到處都能買,到處都能賣。 報告中的數字表示公司的策略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從1984年到1987年,即巴菲特投資前,它在全世界的銷量增加了34%,每加侖邊際利潤也從22%上升到27%。 國外的總利潤從6億6600萬美元漲到了11億1000萬。 報告中更吸引人的是重新調整後的公司本身。 1984年可口可樂公司的國外利潤只勉強占總利潤的一半多一點(52%),到1987年,它的利潤的3/4來自非本土。 而未知的潛力仍是無窮的。 在經濟騰飛的環太平洋地區,年人均飲用的可樂仍不到 25瓶;非洲則更少。 即使在經營了幾十年的歐洲和拉美,該數目也不到100瓶。 而且在那些人口稠密的地方和未提到的地方,每瓶可樂的利潤要比國內高得多。 巴菲特認為,這有力地證明了可口可樂股票上的「息票」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還會上漲。 他在做完投資但股票尚未飛漲時寫道:「當時我看到的是:很明白很引人……世界上最流行的產品為自己建立了一座新的豐碑,它在海外的銷量爆炸式地迅速膨脹。 」 除此之外,戈伊茲亞塔正用公司的剩餘資金買回自己的股票,與巴菲特曾勸凱瑟琳。 格雷厄姆買回自己《郵報》的股票如出一轍。 他還以資本收益的多少來評價經理們的工作。 聽起來與巴菲特很相似,未受過金融訓練的戈伊茲亞塔評論說:「我發現當你開始讓人們對他們的資本負起責任時,各種(好事)都會發生。 」巴菲特有知音了。 到1988年後半年,可口可樂的股價是1989年預期收益的13倍,或比平均股價高15%,這是本。 格雷厄姆付不起的價。 但考慮到它的贏利能力,巴菲特認為他是在以雪弗萊的價買奔馳。 他認為他沒有拋棄格雷厄姆,絶對沒有。 我認為買可樂的邊際安全性與花集團40%的錢買聯合公交公司一樣。 我賺的都會比付的多。 這樣更容易理解。 其實華爾街的每一位分析家都看到了。 巴菲特在年度報告中詳細闡述了他對可樂公司的理解,就連第四流的經紀人都看得懂。 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標。 可是由於出了幾次意外的情況 (用第一波士頓的馬丁。 羅姆的話說就是「強行購買」),分析家們都畏縮了。 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研究錯了,而是神經受不了。 迪恩。 威特公司的勞倫斯。 阿德爾曼評論道:「可口可樂有能力在今後5年內以高於S&P500倍的速度擴大利潤。 」但阿德爾曼自己不敢有何動作:他愚蠢地向委託人建議「購買——持有」。 當時基德爾皮博迪公司的羅伊。 巴瑞也認為股價會有大的漲幅,但他也不敢向別人推薦此股票,因為「近來美元的變化十分不穩定」。 更有趣的是佩因韋伯公司的艾瑪尤。 戈德曼,他看好可口可樂但更喜歡多樣化的百事可樂。 他犯的就是華爾街的通病,太注重總體了。 他說,百事可樂擁有更高價格的弗裡托。 萊,更好結果的芒廷都,國內產銷的比薩餅,49美分的塔科貝爾份飯和更健康的肯塔基炸鷄。 所有這些對百事公司會有促進作用。 巴菲特也注意到了百事可樂公司,它的情況也不錯。 但他對比薩餅,炸鷄和塔科份飯沒有同樣的信心。 他用一句話概括了可口可樂的價值: 如果你給我1000億美元,讓我放棄可口可樂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我會把錢還給你說,不可能。 巴菲特投資于可口可樂後,成了一名公司董事,但他在董事會上不起什麼作用。 簡而言之,不管是誰只要事先知道這種結果都會買的。 但華爾街投資商懷疑巴菲特是否值得學習。 他們仍堅持認為巴菲特是買了內部情報後才做這個決定的;他們當然沒這種希望。 第1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巴菲特》
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