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沒有任何像弗雷德。 卡爾所做的那樣的活動,巴菲特甚至連股票行情牌都沒有一個。 (行情牌每分鐘報出一次股價,几乎每個職業投資家都有一個或與之等同的計算機設備,並且成天地核對。 ) 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似乎可以追溯到他開始干新聞簡報的時候。 在 1966及1967年,合夥人企業花了約1500萬的價錢買下了一對零售店,霍赫希爾德及科恩公司,它是巴爾的摩的一家百貨商店;另一個是聯合棉花店,這是一家服裝連鎖店。 在每一種情況下,巴菲特買的都不是流動的股份金額,而是整個企業。 在基金管理者當中,這是聞所未聞的事。 巴菲特常帶著長期持股的念頭來買股票,但他被霍赫希爾德店和聯合棉花店給鎖住了。 他不可能拿起話筒,然後就像賣弗雷德。 卡爾的領帶一樣將它賣掉。 另外,認為城內零售業已經落伍的說法簡直是一種嚴重的價值低估。 兩家工廠都很便宜,而且巴菲特認為作為一個經營者,他能獲得很多利潤。 他對零售業有一定的瞭解,但這僅是從金融財務的單一角度中看到的。 當他就聯合棉花店提出詢問時,他那種對商界的全面瞭解讓商店裡63歲的擁有者本傑明。 羅斯納大吃一驚。 但當羅斯納提出帶他看看商店時,巴菲特謝絶了,解釋說他對所看的東西是不會明白的。 他只想讓羅斯納通過電話給他讀一下過去5年的資產負債表。 第二天,巴菲特便回電報了一個價位。 當羅斯納接受後,巴菲特便帶著查理。 芒格來到紐約簽了這項生意。 聯合棉花商店可以說是破舊不堪。 它的商店位於日趨破落的內城附近,羅斯納,它的建築師也正打算退休。 巴菲特覺得再一次需要一個桑喬。 潘薩式的人物。 巴菲特嚴肅地問羅斯納是否可以繼續留任6個月來協助他採取行動。 私下裡,巴菲特對芒格說:「有一點我們不用擔心,那就是這傢伙是絶對不會罷手的。 」 羅斯納是奧地利—匈牙利移民的後裔,他于1931年在芝加哥開辦了一家服裝店,他是一個靠自己努力出人頭地的典型人物,在一個年銷售額 4400萬的企業佔有價值3200美元的份額。 和其他自強不息的人一樣,他是工作的奴隷,又是僱員的獨裁者。 他那緊緊抓住每一分錢的工作觀念使巴菲特回想起自己的祖父,從前那個巴菲特父子雜貨店的君王。 羅斯納 (巴菲特喜歡講述這件事)有一次曾數過一卷衛生紙上的張數,以免受騙上當——他絶對是巴菲特式的那種人。 他極力吹捧羅斯納,儘管他找羅斯納要每月財務報表,他從來都不介入羅斯納的商店和事務之中。 正如巴菲特曾預言的一樣,羅斯納很快發現自己實際上並不急着要退休,而且開始從這個日趨敗落的企業裡①榨出新利潤來 .巴爾的摩的零售商霍赫希爾德就無法如此輕易地輓救,不僅是因為主要的商店早已破舊不堪(有一邊商店只能經過樓梯間才能走過去),它需要不 ① 羅斯納在職位上獃了20 年。 在卸任時,他對巴菲特說:“我告訴你它為什麼會經營下來,那是因為你忘 了你買過這家企業,而我忘了我賣了它。 “ 時地追加資本來維持市場份額,而且巴爾的摩市中心也相當衰破。 不管價錢是否便宜,巴菲特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十分愚蠢。 另一個長期的「協議」,即紡織品製造廠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同樣也存在很多問題。 成衣行業很不景氣。 正如索爾。 帕索曾經警告過的一樣。 在1967年仲夏,巴菲特鄭重通知他的合夥人說,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伯克希爾的狀況能被改善。 與此同時,華爾街正洋溢着空前的喜悅。 它不僅利潤可觀而且是——自60年代來首次——很有意思的是成交量高居不下。 試想一下當50年代巴菲特剛起家時,紐約股票交易所的成交量是每天200萬股,到1967年,它達到了1000萬股。 歡樂的精靈被霍夫曼捕獲在手心裡。 他在那年夏天來參觀交易所,然後從走廊上扔下一把把美元,底層的職員們紛紛四處疾奔搶奪戰利品。 在西海岸,克萊利。 貝爾的客戶們都站在行情機面前歡呼叫喊着「升、升、升」,道。 瓊斯指數又回到了900點左右。 好像就在這時,國會又召集了意見聽取會,還能是別的什麼呢?在8月份,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經濟學家保羅。 薩繆爾遜像十年前的本。 格雷厄姆一樣出現在議會銀行委員會面前。 這一次的主題是關於共同基金的氾濫成長的問題。 薩繆爾遜提供證據說,有5萬個共同基金銷售人員——每7個投資者1個——正一遍遍地搜刮國家。 大多數人顯然沒有任何能力,但還是依靠工業界氾濫的高工資。 共同基金對投資者收取8.5%的先期銷售附加費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這還不足以支付全年的管理費用,僅夠用來支付市場營銷費用,以及讓銷售人員能有皮鞋穿 (相比之下,巴菲特只抽取了利潤的一個股份,但沒有預付的和非管理費用)。 據薩繆爾遜說: 我付出的每一美元中只有91.5美分為我賺取贏利和資本增值,而有9.5%的數量以銷售費用的形式流失掉了。 共同基金的繁榮所帶來的副產品是官員階層投資者的崛起。 破天荒第一次,職業投資家們——共同基金,養老金等等——比散戶在市場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巴菲特的看法是:職業投資者在投機性上與業餘人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看到,職業家們保持冷靜的頭腦而業餘選手成為衝動的犧牲品的事實恰好顛倒了過來。 一位精明的觀察者注意到: 第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巴菲特》
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