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有言,「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天下先務,時時各異,孰為大本?孰為大端?溯觀往事,人所既為,我則暸焉。 方當吾世,從何入手?而茫然不識者,皆是也。 取四三年來之治機,治今之天下,未必合者,而況遠昔哉! 成心之去難矣哉,成心之害深矣哉,一懷成心,所觀得失,皆不復中,非必愛之憎之也。 力除愛憎,設為虛衷,而成心隱隱據其中而主之,我自以不關成心也,其實推之不能去也。 立言有六禁:不本至誠勿言,無益於世勿言,損益相兼勿言,後有流弊勿言,往哲已言勿襲言,非力所及勿輕言。 我與天下後世之感通,猶兩人相覿爾。 我愛彼,彼亦愛我否?即覿面交疏,我惟見有身,天下亦烏知有我?鄉人之所以草木同腐也。 我孜孜為後世計,後世孰能忘之?聖賢所以長生於人心也。 有明之盛,道至醇深者,薛、高二子而已。 薛子危而免,高子遂及。 不以時耶?不以爵耶?宋六子,其一不受爵,其五不居高爵。 國朝人才,自王文成而下,無若楊忠愍,養其身以有為,六律可明可制。 問「三楊”。 曰:「文貞德業最盛,孳孳為民,無赫赫功,是足貴也。 弘治三臣。 」曰:「《弇州記》允矣周忠介。 」曰:「介矣哉!手綰銓衡,居不蔽風雨,田數十畝,其死也,則幾傷勇乎?其有恥不與黨之心乎?規免而忠介不免,命也夫。 」問「楊忠烈」。 曰:“烈矣哉!然激寺禍者,夫夫也。 自昔狐鼠以格主去,以慧術去,有一疏顯攻之而去者乎?不去禍斯烈矣。 」 上士貞其身,移風易俗;中士自固焉爾矣;下士每遇風俗,則身為之移。 堯、舜以來,只說教字,從不曾說著學,至傳說乃極說個學之益出來。 尼、思以前,只說性字,從不曾說著理。 至孔子方言「窮理」,孟子又云「心所同然者理」,說個理字出來。 此二字,便為千萬世宗主。 言生生,可以該 漠無朕;言 漠無朕,或反以晦生生。 盡有恬靜之士,談及民生利病,即俏然不顧,非惟不顧,且將阻人。 蓋其恬靜中,與世間痛癢全相隔斷。 豈知所謂 漠無朕,正欲于一相不立之處,體認出萬物一體端倪耶!若人我隔絶,則其養高習靜,反隱隱養成一段殺機。 古來那有此秦、越學問?今日言學,只提箇生字。 學者須得為萬世開太平意思,方是一體,方有隱居工夫。 不然,一生巖居川觀,豈便無事可做?但云獨善其身,亦覺與世隔絶。 須識獨善中,原有兼善事業,但目前不甚着明,只觀百世而下,所法所傳,總是堯、舜、仲尼意思。 大行窮居,當時事業,略有分別,久久決無分別。 有分別之日短,無分別之運長。 念頭從萬物一體處起,工夫只在修身。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二語是孔、孟提出道學大原,恐人不知如何用力,所以又說「明明德」許多條目。 然只看「欲明明德於天下」一句,已將念頭工夫合總說完。 後世學問,不本諸好生之心,許多清高靜寂,長厚儉樸,一切盛德芳名,都只從一身上起,縱做得完完全全,無些子破綻,終非知道。 無他,念頭起於自身,工夫反在外面,總只顛倒了。 一部《論語》,皆說學問事,惟是知也,直指出心體來。 皆說做工夫事,惟天何言哉,直指出道體來。 皆說生前事,惟朝聞夕可,直指出到頭結果處來。 說心體,明是不倚見聞矣,終不教人廢學問;說道體,明是節節現成矣,終不教人不做工夫;說到頭結果,明是心同太虛,事業皆浮雲矣,終不教人虛想像死後光景。 步步踏實,乃得絶塵而奔。 斯人為徒,乃得侔天而游。 味此三則,任是特地靈慧,無礙辯才,劈空提醒,未有出於其外者也。 異端拈出神奇妙理,在聖人止是平常;異端喝出警怖大事,在聖人止是作息。 故使驚者不解,解者不驚。 「在人身,如何是天載?”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此人身中無聲無臭處也。 但于義理熟之,莫從天載上虛想,要犯好知不好學之蔽。 」 所性分定,人人盡然。 仁義禮智根於心,惟君子能之。 栽植非一日矣,若以不加損獨歸君子,便不識所性。 曾子傳一貫,不言一貫,而言絜矩,其義一也。 在道則言一貫,在天下則言絜矩,此矩即「從心所欲」之矩。 聖人不必言絜,絜之則是忠恕,其於學者最有把捉。 湯、武反之,亦是絜矩。 道一而巳矣,中一而巳矣,中不可見,見之於和。 自昔聖人之作用,舉八元,屏四凶,皆和也。 何事是中?惟和則發揮出中字來。 中無可言,言之以庸。 自昔聖人之日用,勉不足,慎有餘,皆庸也。 何物是中?惟庸則形狀出中字來。 博厚高明,結以天之所以為天不及地也;溥博淵泉,結以配天不及地也;知化育,結以浩浩其天不及地也。 無他,天一而已矣,地止是天中之凝聚處,在彼則觀和與庸而中見,在此則言天而地見,指點之法,相反而通。 大舜所至成都,孔、孟育英才,太丘、幼安之徒,鄉裡薰其德,士善其身,未有以獨善終者也。 對天下而云耳,德不孤,人必有以應我,善無獨,我必有以成人。 朱子知行併進,何嘗不重覺悟?只似多卻推駁象山一番。 然非自為,為後世也。 象山立身實無可議,陽明大類之,無忝躬行君子,只多卻推駁朱子一番。 顏、曾、木、卜,同在聖門,親領德旨,其用功得力處,何嘗不小異?使當時必欲相同,亦成聚訟矣。 大抵學問,只怕差,不怕異。 入門不妨異,朝聞夕可歸宿必同。 用力不妨異,設誠致行,起念必同。 第4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