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可見而隱不可見,顯可見而微不可見,有可見而無不可見。 隱微無,未發也,費顯有,發而中節也。 隱即之費中而在,微即之顯時而在,無即之有者而在,未發即之發而中節者而在,體用一原也。 非隱孰為費?非微孰為顯?非無孰為有?非未發而孰為發而中節?一以貫之也。 費即是隱,顯即是微,有即是無,發而中節即是未發,下學上達也。 學者徒于喜怒哀樂上求和,而不于喜怒哀樂上求中, 遺心矣。 不于有喜有怒有哀有樂時,認未發之真體,欲於無喜無怒無哀無樂時,觀未發之氣象,離形求神矣。 吾故曰喜怒哀樂情也,中和性也,費隱顯微有無,一性也。 (《答中和問》) 獨無色,故睹不得;無聲,故聞不得。 睹不得聞不得,卻有一箇獨體在,非謂不睹不聞之時,是獨也。 獨體本自惺惺,本自寂寂,而卻有不惺惺不寂寂之物慾。 獨體本自無起,本自無滅,而卻有常起常滅之人心。 這?所以用着戒慎恐懼四箇字,能於惺惺寂寂中持此四箇字,而後不惺惺不寂寂之物慾可滅;能於無起無滅中持此四箇字,而後常起常滅之人心可除。 此是有着落的工夫,所謂本體上作工夫者是也。 荀子曰:「養心莫善於誠。 」周子曰:「荀子元不識誠,既誠矣,心安用養耶?到得心不用養處,方是誠。 」(《答歸紹隆問》) 下學上達,原是一理。 天地間無不下,即無不上者,以親親長長為下,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為上,則不可。 天下平亦是下,親親長長亦是上,只在悟不悟之間。 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由心悟。 這個德性,卻莫於杳冥恍惚?覓,就是這個禮而已。 《中庸》一書,全於費處見隱。 (以上《答湯衡問》) 求心所在,不若求心所不在,《大學》「心不在焉」,此四字是點化學人的靈丹。 「身有所忿懥」四句,是鍛鍊學人的鼎鑊。 蓋四者實生於身而役乎心,心何以有不在?在乎四者之中,為形骸所役,而不自知爾。 如今日口受味、目受色、耳受聲、鼻受臭、四肢受安逸,欣羨求取,能盡無乎?但有一絲心,便不在。 不在者,非不在腔子?之謂也,倒是這腔子?成了一塊味色聲臭安逸、美衣廣屋、肥田佳園、貴顯世路名高的閙場,此心受役閙場之內,而不自知。 故曰不在也。 (《答童子徐璘問心在何處》) 自性是頭腦,自性上起念,是真念,念上改過,是真改過,但要賢友認得自性而已。 一切言行無差無錯處,皆性之用也,而必有其體。 假若散而無體,則亦蕩而無用矣。 認得此體,自然認得此用。 念亦用也,而於體為近。 從本體上發念,從念上省改,少有差錯,即便轉來,總是本體上工夫。 從本體發念,即是本體,從念上轉來,即轉即是本體。 一念離了本體,一念即成差錯,一轉不到本體,即千轉都無實益。 文過怙終,遂成大錯,皆起於轉之過也。 此無他,離了本體,便屬形體,一着形體,便落惡道,毫釐千里,端在於此。 (《答葉文奎問》) 秋問:「喜怒哀槳未發氣象何如?」師反詰之。 對曰:「眾人之情,憧憧擾擾,安得未發?意者養成之後乎?」師曰:「中即性也,必待養成而後為中,然則眾人無中遂無性乎?」秋以至善為對。 師曰:「喜怒哀樂終日離他不得,豈爾終日間通無此中?不自反求,牽合附會,益見支離。 」秋被逼迫通身流汗,忽聞蟬聲,因省曰:「此聲之入,吾何以受之而知為蟬也?聲寂矣,知何以不隨之而去也?」乃對曰:「意者吾身中目能視、耳能聽、鼻能嗅、口能言,其中有主之而不着于此者,是謂中乎?」師首肯曰:「近之矣,從此體驗亦得。 」秋又曰:「意者君子而時中,無時不有,無方可執,無處不滿,見得此中,則天地位,萬物育,天下歸仁,直在眼前乎?」師舉手曰:「可矣,可矣!由此以進,聖人不難學矣。 」曰:「然則可以把持乎?」師曰:「爾不把持,彼從何處去?」秋曰:「然則何以用功?」師曰:「離天地萬物不得,日從此處用功,而位育自在其中,最要緊處,在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秋於是怡然順適,泮然冰解。 (《方鳴秋問答》) 立教須名至善,修學本自無為,要知真性是我,明明天命為誰?不離喜怒哀樂,超然獨抱圓規。 有耳誰能聽得?有眼窅焉難窺。 本來巍巍堂堂,古今一毫無虧,動中漠然不動,生生化化無遺。 謾道一切中節,一切本無追隨,但要自明自覺,三德五道不回。 三德五道由一,從君開眼伸眉,但能此中不疚,天地萬物皆歸。 (《勗方鳴秋》) 光祿劉本孺先生元珍 劉元珍字伯先,別號本孺,武進人。 萬曆乙未進士。 歷官禮部、兵部郎。 乙巳大計,四明庇其私人,盡復台省之黜者,察疏留中,人心憤甚,不敢發。 先生抗疏刺其奸,削籍歸。 而四明亦罷。 庚申起光祿寺少卿。 時遼、瀋初破,贊畫劉國縉,擁眾欲從登萊南濟。 先生謂國縉為寧遠義兒,扶同賣國,今又竄處內地,意欲何為?國縉遂以不振。 未幾,卒官,年五十一。 先生家居講學,錢啟新為同善會,表章節義,優恤鰥寡,以先生為主。 有言非林下人所宜者,先生痌瘝一體,如救頭目,惡問其宜不宜也。 先生每以子路自任,不使惡言入于東林,講論稍涉附會,輒正色斥之曰:「毋亂我宗旨!”聞謗講學者,曰:「彼訾吾黨好名以為口實,其實彼之不好名,乃專為決裂名教地也。 」疾小人不欲見,苟其在惻,喉間輒如物梗,必吐之而後已。 第4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