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在東林會中,於喁無間,而晰理論事,不厭相持,終不肯作一違心語。 忠憲歿,先生狀之。 其學之深微,使讀者恍然有入頭處。 又喜為詩,以寓時事云:「還宣侍講王昭素,執易螭頭取象拈。 」傷經筵之不舉也。 云:「三黨存亡宗社計,片言曲直咎休占。 」刺門戶也。 云:「乾坤不毀只吾心。 」哀毀書院也。 老屋布衣,僩若寒畯,於忠憲何愧焉? 孝廉許靜余先生世卿 許世卿字伯勳,號靜余,常州人。 萬曆乙酉舉于鄉,放榜日與同志清談,竟夕未嘗見其有喜色也。 揭安貧五戒曰:「詭收田糧,干謁官府,借女結婚,多納僮仆,向人乞覓。 」省事五戒曰:「無故拜客,輕赴酒席,妄薦館賓,替人稱貸,濫與義會。 」有強之者,輒指其壁曰:「此吾之息壤也。 」一日親串急贖金,求援於先生,先生鬻婢應之,終不破干謁戒也。 守令罕見其面。 歐陽東鳳請修郡志,先生曰:「歐公,端人也。 」為之一出。 東林之會,高忠憲以前輩事之,飲酒吟詩,終日不倦,門屏落然,不容一俗客。 嘗曰:「和風未學油油惠,清節寧希望望夷。 」 其子曰:「人何可不學?但口不說欺心話,身不做欺心事,出無慚朋友,入無慚妻子,方可名學人耳。 」疾革,謂某逋未償,某施未執,某券未還,言畢而逝。 耿庭懷先生橘 耿橘字庭懷,北直河間人。 不詳其所至官。 知常熟時,值東林講席方盛。 復虞山書院,請涇陽主教,太守李右諫、御史左宗郢先後聚講于書院。 太守言:「大德小德,俱在主宰處看。 天地間只有一個主宰,元神渾淪,大德也;五官百骸,無一不在渾淪之內,無一不有條理之殊,小德也。 小德即渾淪之條理,大德即條理之渾淪,不可分析。 」御史言:「從來為學無一定的方子,但要各人自用得着的,便是學問。 只在人自肯尋求,求來求去,必有入處,須是自求得的,方謂之自得。 自得的,方受用得。 」當時皆以為名言。 涇陽既去,先生身自主之。 先生之學頗近近溪,與東林微有不同。 其送方鳴秋謁周海門詩云:「孔宗曾派亦難窮,未悟如何湊得同?慎獨其嚴四個字,長途萬裡視君蹤。 人傳有道在東揚,我意雲何喜欲狂?一葉扁舟二千里,幾聲嚶鳥在垂楊。 」亦一證也。 賢友不求所以生死之道,而徒辯所以生死之由,不於見在當生求了畢,欲于死後再生尋究竟。 千言萬語,只是落在一個「輪迴」深坑?,不見有超出的意思。 千古只在今時迷了,第決當下,若雲姑待 是誣豪傑。 賢友謂人生穎異,必其前生參悟之力,結為慧根。 又輕看了那生萬物的,他既會生萬物,便不會生一個穎異的人?有一個穎異的人,便是前生參悟來者,則自古及今,只生了些愚癡鈍根而已,是誣天地。 若謂自古及今,只是這些愚智在天地旋轉,則初生愚智時,是誰來者?況旋轉來,智者必益智,愚者亦漸智,何乃今人不及古人遠甚?是誣聖賢。 賢友又問死後光景作何狀?死者必有一着落處為家。 余卻問賢友見今光景作何狀?目前着落豈無家?如徒以耳目手足,飲食男女,喚作生時光景,宜乎其復求死後之光景也。 況以生為客、為寄,而以死為歸、為家,則生不如死矣,是誣生死。 蓋佛氏輪迴之教,原為超出生死而設,再生之說,乃其徒敗壞家風的說話,何故信之深?勿論儒道,禪已荒矣! 夫所謂漫天漫地,亙古亙古今者,是何物?天地古今,尚在此內,而此必欲附麗一物乎?所謂神理綿綿,與天地同久者,亦必有神理之真體,而曰附麗,則獨往獨來者,果安在也?不隨生存,果附麗于生乎?不隨死亡,猶有所附麗乎?生而附麗于生,是待生而存也;死而必再生以求所附麗,是隨死而亡也。 待生而存,生已死矣;隨死而亡,焉能再生?且謂今之頭腹手足,耳目鼻口,塊然而具者,是生耶?生者活也,喜笑瑳然,啼哭愴然,周旋運轉惺然,而有覺者,乃謂之生。 一旦喜泯啼銷,運止覺滅,雖頭腹手足,耳目鼻口之仍在,則謂之死。 故生死形也,形生形死,總謂之形,而形豈道乎哉?道也者,形而上之物也。 形而上也者,超乎生死之外之謂也。 生死是形不是道,道非形即非生死,既已非生死矣,果且有生死乎哉?既已無生死矣,果且有附麗乎哉?既已無附麗矣,果不可朝聞而夕死乎哉?生死了不相干,朝夕於我何與?味賢友所謂附麗雲者,似指今之頭腹手足,耳目鼻口,塊然之物;所謂漫天漫地,亙古亙今,神理綿綿,不隨生存死亡雲者,似指今之瑳然、愴然、惺然之物。 生而為生,執有而為知,何謂知生?生之不知,何謂知死?生死之不知,何謂知道?正恐賢友所以發願再生者,亦不在了此公案,而在貪此形生也。 欲不貪生,非知生不可;欲知生,非知道不可;知道則知吾與賢友,今日雖生,而實有一個未嘗生者在這?,這?方喚做漫天漫地,亙古亙今,神理綿綿,不隨生存死亡的真體也。 (以上《答邵濂輪迴生死問》) 自其未發者而觀之,行于喜怒哀樂之中,而超於喜怒哀樂之外,獨往獨來,不可名狀,強名曰中。 明道曰「且喚做中」,是也。 自其發而中節也,觀之混乎可喜可怒可哀可樂之場,而合乎共喜共怒共哀共樂之心,應用無滯,如水通流,故謂之和也。 《中庸》大段,只是費隱顯微有無六字,六字根柢,只一性字。 第4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