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地寥廓,萬物眾多,所以感通其間,而妙鼓舞之神者,惟喜怒哀樂。 如風雨露雷,造化所以鼓萬物而成歲;慶賞刑威,人主所以鼓萬民而成化也。 造化豈必皆風雨露雷之時?人主亦豈必皆慶賞刑威之日?故說有未發之中,正見性之實存主處。 今若以為空洞無物而已,是將以何者為未發?又將以何者為中?而天地萬物之感通,其真脈不幾杳然無朕耶?且所謂致中者,又從何着力?毋乃兀坐閉目,以求玄妙,如世之學習靜者乃可耶?夫惟君子知未發之非空虛,方見性之實知,人生未發之時多,而所謂慎獨立本者,無時無處不可致力,方見盡性之為實。 延平每教人靜坐觀中,但入門一法,非慎獨本旨也。 慎獨者居處應酬日用間,無在非是。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若靜坐觀中,止是居處一義。 (《未發解》) 古來未有實言性者,中和是實言性處,後人求之不得,往往虛言性,以為無可名。 獨《禮記》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一句,儒者多宗之。 周子作《太極圖》,以為聖人主靜,立人極。 至豫章、延平,每教人靜坐觀中,看未發氣象。 予用工久之,覺得求未發之中,是至誠立大本真學問要領,然將一靜字替中字,恐聖學與儒學便未免于此分別。 宋儒只為講一靜字,恐偏着靜,故云:「靜固靜也,動亦動也。 」苦費分疏幫補。 聖學說中,便無偏靜氣象,不必用動字幫補。 凡學問一有1幫補,則心思便有一半不滿處,費了籌度;躬行便有一半不穩處,費了調停。 聖賢即率性而行,便為道,故云:「致中和不于中處調和,亦不于和處還中,徹始徹終,要在慎獨。 」(《性說》) 平旦之氣、夜氣,二者皆就常人身上說,聖賢便善養浩然之氣,何止平旦與夜?即日夜之所息,亦就常人說,君子便自強不息。 且平旦之氣與夜氣,尚有辨。 平旦是人已覺之時,自家做得一半主了;至夜氣乃沉沉熟睡之時,自家做不得主,全是靠天的。 故有平旦之氣,尚是清明一邊人,至無平旦之氣,方纔說夜氣,可見人縱自絶,而天尚未嘗深絶之也。 若夜氣足以存,猶不失為可與為善的,可見氣善是才善處。 (《氣說》)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夫世變江河,新新無盡,而惟是本真,固有純粹至善,聖人之所不能獨,愚不肖之所不能無,故曰故也。 (《故》) 所不睹所不聞者,終日睹聞,未嘗睹聞;終身睹聞,無可睹聞,此是心體,未是獨也。 惟君子戒慎恐懼,一乎是所,絶無他馳,一敬為主,百邪不生,一念常操,萬用畢集,真覺有隱有微,時時保聚,有莫見,有莫顯,種種包涵,繼善成性之所,正富有日新之所,乃名為君子慎獨。 (《不睹不聞》) 有千萬其心思,而不失為獨;有孤寂其念慮,而不名為獨。 是在戒慎不戒慎之間,不問其應酬與靜居也。 凡人不過妄臆寸心影響之為獨,君子直是終身率性保合之為獨,故知慎獨難也。 蓋人一心之隱見微顯,便是萬事之隱見微顯,萬事之隱見微顯,便是萬物之隱見微顯,並從所不睹所不聞中流注獨也。 若不識戒慎恐懼真脈者,則何知有隱?何知有見?何知有微?何知有顯?此中多岐百出,不可勝原,萬事萬物都無歸着,我心亦總無歸着已矣。 故知慎獨難也。 (《莫見》) 中和之名可分也,中和之實不可分也,即致中和之功,更無可分也。 總歸之一,戒懼慎獨。 惟戒懼則不睹不聞之所,而天地為昭,萬物同體,隱見微顯之獨,為主持者,明明矣。 此中和所為致也。 夫君子之喜以天下,怒以天下,哀以天下,樂以天下,豈虛為見而已哉!吾中心當其默覺其然,而覺民之無不共此同然者,是之為大本達道,是之謂慎獨。 (《中和》) 戒慎恐懼與忌憚,未可並視也。 戒慎恐懼者,操持之至性,非君子不純。 而忌憚者,天性之真心,雖眾人無不動者也。 眾人之真心,便是君子之大道。 (《無忌憚》) 凡學道者,多從空墮,如鳥欲高飛,而罟則網之,獸慾奔趨,而阱則錮之,此皆妄逐于空,而不知道之有實也。 夫天實有是命,故吾性實有是善,吾性實有是善,故吾道須實行是善。 善只有一,更無他也,有他即空,一念不實,則萬念皆空,吾心又安復有獨?(《罟獲》) 仰之彌高,蓋言天也;鑽之彌堅,蓋言地也;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蓋言四方也。 求之於天地四方而不得,則所謂握天地四方之極者何?中也。 此所謂擇乎中庸,不睹不聞之所之為戒懼也。 得一善,博文約禮也。 文王之為文,君子之崇禮,蓋隱見微顯之會諸此也。 常人多以無形無象索中,顏子並以有形有象觀中,故於高堅前後中,指出文禮。 即夫子亦決不欲以無形無象言中,故曰「不踰矩」,矩者方而不易,即文禮之可循循者也。 若虛圓彷彿,豈惟不知從心之矩,亦不知卓爾之立之所。 (《回之為人》) 若以為我心即道,道即我心,則執己而不化,其於道也,不啻千里,違矣。 此乃後世人之言道,非夫子之視道也。 故曰「不遠人」,人與道,俱概言其在人者也。 曰「違道不遠」,惟恐有違,專言其在己者也。 (《忠恕》) 凡言子者,不在其為子,而在其能事父;凡言臣者,不在其為臣,而在其能事君。 故曰「道不遠人」。 人者對我而言,惟我能以人之心為人,方能以我事人之心為道。 未有遠於事父而可言子者也,未有遠於事君而可言臣者也。 第4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