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氏所為善,念中善事也,與聖人言善絶不相干。 韓子曰:「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固宜。 」如佛氏所謂善,其無之也亦宜。 格物之功非一,其要歸於知本。 知修身為本而本之,天下無餘事矣。 蓋格來格去,知得世間總無身外之理,總無修外之工,正其本,萬事理更不向外着一念。 如此自然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豈不是止至善也?程、朱錯認此謂知本是闕文,而謂格致別有傳,遂令「修身」、「為本」二節無歸着。 後世知得此謂知本是原文,而謂格物只格本末,又令格物致知之工無下手。 假令一無知識之人,不使讀書講論,如朱子四格法,而專令格本末,其有入乎? 諸老之中,塘南可謂洞澈心境者矣。 然以愚見窺之,尚有未究竟在。 何則?聖人之學,上下一貫,故其表?精粗,無不兼到。 舉要而言,循理而已。 循理便無事,即無思無為之謂也。 今徒曰無思無為,得手者自不至遺棄事物,然已啟遺棄事物之弊矣。 如曰「止於至善」,有何名相倚着之可言?至矣,極矣!今必曰「無善無惡」,又須下轉語曰:「無善無惡,乃所以為至善也。 明者自可會通。 」然而以之明心性者十之一,以之滅行檢者十之九矣。 無思無為者,即無善無惡之謂也。 未離知解,則未離門戶,未離門戶,則未離倚着,倚着易知,而無倚着之倚着難知也。 故曰「尚有未究竟在」。 聖人之道,至易至簡,無可名言,故曰「予欲無言」。 惟其無可言,故其可言者,人倫日用之常而已。 所以愈淺而愈深,愈卑而愈高,愈顯而愈微,然則如之何而可使人見本體也?曰「此在人之信」,而非可以無思無為,無善無惡,轉令人走向別處也。 如《易》曰:「乾,元亨利貞。 」如言人仁義禮智之謂也。 停停噹噹,本體如是而已。 信得及者,別無一事,日用常行,人倫事物,無令少有汙壞而已。 此所以為至易至簡也。 (以上《答顧涇陽》) 善即生生之易也,有善而後有性,學者不明善,故不知性也。 夫善洋洋乎盈眸而是矣,不明此,則耳目心志,一無着落處,其所學者,偽而已矣。 然其機竅在於心,人心反覆入身來,故能向上尋去,下學而上達也。 (《答馮少墟》) 方寸即宇宙也,世人漫視為方寸耳。 顧非窮究到名言不立之地,為名言而已,非存養于思慮未發之先,為思慮而已。 名言思慮,為憧憧之方寸而已。 理者心也,窮之者亦心也,但未窮之心,不可為理,未窮之理,不可為心,此處非窮參妙悟不可。 悟則物物有天然之則,日用之間,物還其則,而己無與焉,如是而已。 心一也,粘於軀殼者為人心,即為識;發於義理者為道心,即為覺。 非果有兩心。 然一轉則天地懸隔,謂之覺矣,猶以為形而下者,乘于氣機也。 視聽持行皆物也,其則乃性也。 佛氏以擎拳豎拂,運水搬柴,總是神通妙用。 蓋以縱橫豎直,無非是性,而毫釐之差,則于則上辨之。 凡事稍不合則,必有不安,此見天然自有之中,毫髮差池不得。 若觀佛氏於彞倫之際,多所未安,彼卻不顧也。 敬者絶無之盡也,有毫釐絲忽在便不是,有敬字在亦不是。 (以上《答劉念台》) 存養此心純熟,至精微純一之地,則即心即性,不必言合;如其未也,則如朱子曰:「虛靈知覺,一而已矣。 」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不嫌於分剖也。 (《與錢啟新》) 貨色二字,落腳便成禽獸。 (《與揭陽先生》) 自昔聖賢兢兢業業,不敢縱口說一句大膽話,今卻不然,天下人不敢說底話,但是學問中人說以心性之虛,見為名教罪人者多矣。 (《與管東溟》) 某洗心待益,但見本性,本無常變,變動他不得,一切變幻,皆銷歸於此。 (《候趙儕鶴師》) 嘗妄意以為今日之學,寧守先儒之說,拘拘為尋行數墨,而不敢談玄說妙,自陷于不知之妄作。 寧稟前哲之矩,硜硜為鄉黨自好,而不敢談圓說通,自陷於無忌憚之中庸。 積之之久,倘習心變革,德性堅凝,自當恍然知大道之果不離日用常行,而步步蹈實地,與對塔說相輪者遠矣。 (《答葉台山》) 學必須悟,悟後方知痛癢耳。 知痛癢後,直事事放過不得。 (《與羅匡湖》) 戒懼慎獨,不過一靈炯然不昧,知是必行,知非必去而已。 所以然者何也?此件物事,不着一毛,惟是知是必行,知非必去,斬斬截截,潔潔淨淨,積習久之,至于動念必正,方是此件。 不然只是見得他光景,不為我有。 試體行不慊心之時,還是此件否耶?(《答耿庭懷》) 不患本體不明,只患工夫不密,不患理一處不合,惟患分殊處有差,必做處十分酸澀,得處方能十分通透。 知危者便是道心。 人心一片太虛,是廣運處,此體一顯即顯,無漸次可待,澈此則為明心。 一點至善,是真宰處,此體愈窮愈微,有層級可言,澈此方為知性。 或曰:「至善,是現成天則,有何層級?」曰:「所謂層級,就人見處言,身到此處,見到此處,進一層又一層,見到天然,停停噹噹處,方是天則。 此即窮理之謂也。 」或曰:「虛到極處,便見至善,豈虛是虛,善是善?」曰:「只看人入處何如?從窮理入者,即虛是理,虛是知覺,便是仁義禮智;不從窮理入者,即氣是虛,仁義禮智只是虛靈知覺。 緣心性非一非二,只在毫芒眇忽間故也。 」(以上《複錢漸菴》。 第41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