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理在拈花一脈之上,非窮理到至極處,不易言也。 (《心性說》) 老氏氣也,佛氏心也,聖人之學,乃所謂性學。 老氏之所謂心,所謂性,則氣而已。 佛氏之所謂性,則心而已。 非氣心性有二,其習異也。 性者天理也,外此以為氣,故氣為老氏之氣,外此以為心,故心為佛氏之心。 聖人氣則養其道義之氣,心則存其仁義之心,氣亦性,心亦性也。 或者以二氏言虛無,遂諱虛無,非也。 虛之與實,有之與無,同義而異名,至虛乃至實,至無乃至有,二氏之異,非異於此也。 性形而上者也,心與氣形而下者也,老氏之氣極于不可名,不可道,佛氏之心,極于不可思,不可議,皆形而上者也。 二氏之異,又非異於道器也。 其端緒之異天理而已。 (《氣心性說》) 伊川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 」此二語關涉不小,了此即聖人艮止心法。 胡廬山以為心即理也,舍心而求諸物,遺內而 外,捨本而逐末也。 嗚呼!天下豈有心外之物哉?當其寂也,心為在物之理,義之藏於無朕也;當其感也,心為處物之義,理之呈於各當也。 心為在物之理,故萬象森羅,心皆與物為體;心為處物之義,故一靈變化,物皆與心為用。 體用一源,不可得而二也。 物顯乎心,心妙乎物,妙物之心無物於心,無物於心而後能物物。 故君子不從心以為理,但循物而為義。 不從心為理者公也,循物為義者順也。 故曰「廓然大公,物來順應。 」故曰「聖人之喜怒在物不在己。 」八元當舉,當舉之理在八元,當舉而舉之義也;四凶當罪,當罪之理在四凶,當罪而罪之義也。 此之謂因物付物,此之謂艮背行庭,內外兩忘,澄然無事也。 彼徒知昭昭靈靈者為心,而外天下之物,是心為無矩之心,以應天下之物,師心自用而已,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理義說》) 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 」天地間性有萬殊者,形而已矣。 以人物言之,人形直而靈,獸形橫而蠢;以人言之,形清而靈,形濁而蠢。 故史傳所載,商臣、伯石之類皆形也,形異而氣亦異,氣異而性亦異。 非性異也,弗虛弗靈,性弗着也。 夫子曰:「性相近也。 」習染未深之時,未始不可為善,故曰相近。 然而質美者,習於善易,習於惡難;質惡者,習於惡易,習於善難。 上智下愚,則氣質美惡之極,有必不肯習于善,必不肯習于惡也。 故有形以後,皆氣質之性也。 天地之性,非學不復,故曰:「學以變化氣質為主。 」或疑天地之性,氣質之性,不可分性為二者,非也。 論性於成形之後,猶論水於淨垢器中,道着性字,只是此性,道着水字,只是此水,豈有二耶?或又疑性自性,氣質自氣質,不可混而一之者,亦非也。 天地之道,為物不貳,故性即是氣,氣即成質,惡人之性,如垢器盛水,清者已垢,垢者亦水也。 明乎氣質之性,而後知天下有自幼不善者,氣質而非性也,故曰「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氣質說》) 凡了悟者皆乾也,修持者皆坤也。 人從迷中忽覺其非,此屬乾知;一覺之後,遵道而行,此屬坤能。 皆乾坤之倪而非其體,乍悟復迷,乍作復止,未足據也。 必至用力之久,一旦豁然,如《大畜》之上九,畜極而通,曰何天之衢,乃如是乎?心境都忘,宇宙始闢,方是乾知。 知之既真,故守之必力,細行克矜,小物克謹,視聽言動,防如關津,鎮如山嶽,方是坤能。 譬之於穀,乾者陽,發生耳,根苗花實皆坤也。 蓋乾知其始,坤成其終,無坤不成物也,故學者了悟在片時,修持在畢世。 若曰「悟矣」,一切冒嫌疑。 毀籓籬。 曰「吾道甚大,奈何為此拘拘者?」則有生無成,苗不秀,秀不實,惜哉!(《乾坤說》) 真放下,乃真操存,真操存,乃真放下。 心存誠敬,至於生死不動,更有何物不放下耶!若謂心存誠敬,胸中有誠敬,則拳拳服膺,胸中有一善乎?本體本無可拈,聖人姑拈一善字,工夫極有多方,聖人為拈一敬字。 (《鄒顧請益》) 辨 《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陽明曰:「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事事物物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物各得其理矣。 事物各得其理,格物也。 」是格物在致知,知而後格物也。 又曰:「物,事也;格,正也。 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又曰:「格物者,格其心之不正,以歸於正。 」是格物在正心誠意,意誠心正,而後格物也。 凡人之學,謂之曰「務外遺內」,謂之曰「玩物喪志」者,以其不反而求諸理也。 求諸理,又豈有內外之可言哉?在心之理,在物之理,一也。 天下無性外之物,無心外之理,猶之器受日光,在彼在此,日則一也,不能析之而為二,豈待合之而始一也?(以上《陽明辨》)。 平日自認,以此心惺然常明者為道心,惟知學者有之,蚩蚩之氓無有也。 即其平旦幾希,因物感觸, 明 晦,如金在鐮,但可謂之礦,不可謂之金;如水凝冰,但可謂之冰,不可謂之水。 而先生乃曰:「僮仆之服役中節者,皆道心也。 」初甚疑之,已而體認,忽覺平日所謂惺然常明之心,乃是把捉之意。 而蚩蚩之民,有如鳶飛魚躍,出於任天之便者,反有合于不識不知之帝則,特彼日用不知耳。 然則無覺非也,有意亦非也,必以良心之自然者為真,稍涉安排,即非本色矣。 (《與許敬菴》) 第40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