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逸曰:「果是透性之人,即言收攝,不曾加得些子。 若未透性,即言自然,不免加了自然的意思。 況借自然,易流懶散;借收攝,可討入頭。 故聖賢立教,必通上下,照古今。 若以今日禪家的話頭,去駁孔子,語語是病。 不知聖賢所以至今無病者,正在此也。 」陽明之良知至矣,暨其末流,上者益上,下者益下,則非陽明本指也。 江右先達如羅念菴,于此每有救正,王塘南于此每有調停,便俱受不透性之譏矣。 心之所以為心,非血肉之謂也,應有個根柢處,性是已。 舍性言心,其究也必且墮在情識之內,粗而不精。 天之所以為天,非窈冥之謂也,應有個着落處,性是已。 舍性言天,其究也必且求諸常人之外,虛而不實。 論學書 陽明先生曰:「求諸心而得,雖其言之非出於孔子者,亦不敢以為非也;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於孔子者,亦不敢以為是也。 」此兩言者,某竊疑之。 夫人之一心,渾然天理,其是天下之真是也,其非天下之真非也,然而能全之者幾何?惟聖人而已矣。 自此以下,或偏或駁,遂乃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欲一一而得其真,吾見其難也。 故此兩言者,其為聖人設乎?則聖人之心,雖千百載而上下冥合符契,可以考不謬,俟不惑,無有求之而不得者。 其為學者設乎?則學者之去聖人遠矣,其求之或得或不得,宜也。 於此正應沉潛玩味,虛衷以俟,更為質諸先覺,考諸古訓,退而益加培養,洗心宥密,俾其渾然者,果無媿于聖人。 如是而猶不得,然後徐斷其是非,未晚也。 苟不能然,而徒以兩言橫于胸中,得則是,不得則非,其勢必至自專自用,憑恃聰明,輕侮先聖,註腳《六經》,無復忌憚,不亦誤乎?陽明嘗曰:「心即理也。 」某何敢非之?然而言何容易!孔子七十從心不踰矩,始可以言心即理。 七十以前,尚不知如何也!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始可以言心即理。 三月以後,尚不知如何也!若漫曰心即理也,吾問其心之得不得而已。 此乃無星之秤,無寸之尺,其于輕重長短,幾何不顛倒而失措哉!(《與李見羅》) 心在人欲上便是放,在天理上便是收。 天理本內也,因而象之曰在內,人欲本外也,因而象之曰在外,非有方所可求。 知此,則知把柁之所在矣。 今曰着意收也,恐收即成礙,任其走作,腔子?何物把柁?似只在方所上揣摩,而不於理欲關頭討個分曉,將來恰成一弄精魂漢,乃放心非求放心也。 (《復唐大光。 ) 南昌有朱以功布衣,行修言道,慥慥君子也,足與章本清布衣,頡頏後先,暇中可物色之。 佛學三藏十二部,五千四百八十捲,一言以蔽之曰:「無善無惡。 」第辨四字於告子易,辨四字于佛氏難。 以告子之見性粗,佛氏之見性微也。 辨四字於佛氏易,辨四字於陽明難。 在佛自立空宗,在吾儒則陰壞實教也。 夫自古聖人教人為善去惡而已,為善為其固有也,去惡去其本無也,本體如是,工夫如是,其致一而已矣。 陽明豈不教人為善去惡?然既曰「無善無惡」,而又曰「為善去惡」,學者執其上一語,不得不忽其下一語也。 何者?心之體無善無惡,則凡所謂善與惡,皆非吾之所固有矣。 皆非吾之所固有,則皆情識之用事矣。 皆情識之用事,皆不免為本體之障矣。 將擇何者而為之?未也。 心之體無善無惡,則凡所謂善與惡,皆非吾之所得有矣。 皆非吾之所得有,則皆感遇之應 矣。 皆感遇之應 ,則皆不足為本體之障矣。 將擇何者而去之?猶未也。 心之體無善無惡,吾亦無善無惡已耳。 若擇何者而為之,便未免有善在;若擇何者而去之,便未免有惡在,若有善有惡,便非所謂無善無惡矣。 陽明曰:「四無之說,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說,為中根以下人立教。 」是陽明且以無善無惡,掃卻為善去惡矣。 (以上《與李孟白》) 既已掃之,猶欲留之,縱曰為善去惡之功,自初學至聖人,究竟無盡,彼直見以為是權教,非實教也。 其誰肯聽?既已拈出一個虛寂,又恐人養成一個虛寂,縱重重教戒,重重囑咐,彼直見以為是為眾人說,非為吾輩說也。 又誰肯聽?夫何欣上而厭下,樂易而苦難?人情大抵然也。 投之以所欣,而復困之以所厭,畀之以所樂,而復攖之以所苦,必不行矣。 故曰惟其執上一語,雖欲不忽下一語,而不可得;至於忽下一語,其上一語雖欲不弊,而不可得也。 羅念菴曰:「終日談本體,不說工夫,纔拈工夫,便以為外道。 」使陽明復生,亦當攢眉。 王塘南曰:「心意之物,皆無善無惡。 使學者以虛見為實悟,必依憑此語,如服鴆毒,未有不殺人者。 」海內有號為超悟,而竟以破戒負不韙之名,正以中此毒而然也。 且夫四無之說,主本體言也,陽明方曰是接上根人法,而識者至等之鴆毒;四有之說,主工夫言也,陽明第曰是接中根以下人法,而昧者遂等之外道。 然則陽明再生,目擊茲弊,將有摧心扼腕,不能一日安者,何但攢眉已乎?(以上《與李孟白》) 當下繹 當下者,即當時也。 此是各人日用間,現現成成一條大路,但要知有個源頭在。 何也?吾性合下具足,所以當下即是合下。 以本體言,通攝見在過去未來,最為圓滿;當下以對境言,論見在不論過去末來,最為的切。 第40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