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際明曰:「宋之道學,在節義之中;今之道學,在節義之外。 ”予曰:“宋之道學,在功名富貴之外;今之道學,在功名富貴之中。 在節義之外,則其據彌巧;在功名富貴之中,則其就彌下。 無惑乎學之為世詬也。 」 或問佛氏大意,曰:「三藏十二部,五千四百八十捲,一言以蔽之曰:『無善無惡。 』試閲七佛偈,便自可見。 ”曰:「永嘉《證道歌》謂:『棄有而着無,如舍溺而投火。 』恐佛氏未必以無為宗也。 」曰:“此只就『無善無惡』四字翻弄到底,非有別義也。 棄有,以有為惡也;着無,以無為惡也。 是猶有善有惡也。 無亦不着,有亦不棄,則無善無惡矣。 自此以往,節節推去,掃之又掃,直掃得沒些子剩,都是這箇意思。 」 有駁良知之說者,曰:「分別為知,良知亦是分別。 ”余曰:「分別非知,能分別者知也。 認分別為知,何啻千里!」曰:「知是心之發竅處,此竅一發,作善由之,作不善由之,如何靠得他作主?」余曰:「知善知惡是曰良知,假令善惡雜出,分別何在?」曰:「所求者既是靈明,能求者復是何物?如以靈明求靈明,是二之也。 」余曰:「即本體為工夫,何能非所?即工夫為本體,何所非能?果若云云,孔子之言操心也,孰為操之?孟子之言存心也,孰為存之?俱不可得而解矣。 」曰:「《傳習錄》中一段云:『蘇秦、張儀,也窺見良知妙用,但用之於不善耳。 』陽明言良知即天理,若二子窺見妙用,一切邪思枉念都無棲泊處。 如之何用之於不善乎?揆諸知善知惡之說,亦自不免矛盾也。 」余曰:“陽明看得良知無善無惡,故如此說,良知何病?如此說良知,未能無病。 陽明應自有見,恨無從就正耳。 」 (按秦、儀一段,系記者之誤,故劉先生將此刪去。 ) 問:「孟子道性善,更不說性如何樣善,只道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 可見性中原無處着個善,即今反觀,善在何處?”曰:「我且問即今反觀,性在何處?」曰:「處處是性,從何拈出?」曰:「如此我且不問性在何處,但問性與善是一是二?」曰:「是一非二。 」曰:“如此卻說恁着不着?」 羅近溪以顏山農為聖人,楊復所以羅近溪為聖人,李卓吾以何心隱為聖人。 何心隱輩,坐在利慾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動人者,緣他一種聰明,亦自有不可到處。 耿司農擇家僮四人,每人授二百金,令其生殖,內一人從心隱問計,心隱授以六字曰:「一分買,一分賣。 」又益以四字曰:「頓買零賣。 」其人用之起家,至數萬。 試思兩言,至平至易,至巧妙,以此處天下事,可迎刃而解。 假令其心術正,固是有用才也。 喫緊只在識性,識得時,不思不勉是率性,思勉是修道;識不得時,不思不勉是忘,思勉是助。 總與自性無干。 謂之善,定是不思不勉;謂之不思不勉,尚未必便是善。 伍容菴曰:「心既無善,知安得良?」其言自相悖。 朱子云:「佛學至禪學大壞。 」只此一語,五宗俱應下拜。 (羲謂至棒喝而禪學又大壞。 ) 余弱冠時好言禪,久之,意頗厭而不言,又久之,恥而不言,至於今,乃畏而不言。 羅近溪於此最深,及見其子讀《大慧語錄》,輒呵之。 即管東溟亦曰:「吾與子弟並未曾與語及此。 」吾儒以理為性,釋氏以覺為性。 語理則無不同,自人而禽獸,而草木,而瓦石,一也。 雖欲二之,而不可得也。 語覺則有不同矣。 是故瓦石未嘗無覺,然而定異乎草木之覺,草木未嘗無覺,然而定異乎禽獸之覺,禽獸未嘗無覺,然而定異乎人之覺,雖欲一之,而不可得也。 今將以無不同者為性乎?以有不同者為性乎? 史際明曰:「天下有君子有小人,君子在位,其不能容小人,宜也。 至於並常人而亦不能容焉,彼且退而附於小人,而君子窮矣。 小人在位,其不能容君子,宜也。 至於並常人而不能容焉,彼且進而附於君子,而小人窮矣。 」 (羲謂:常人附於君子,亦君子之窮也。 常人未必真能為君子,則小人並疑君子之為常人,而得以藉口矣。 此東林君子,往往為依附者所累也。 ) 玉池問:「念菴先生謂:『知善知惡之知,隨發隨泯,當於其未發求之。 』 何如?”曰:“陽明之於良知,有專言之者,無知無不知是也。 有偏言之者,知善知惡是也。 陽明生平之所最喫緊只是良知二字,安得遺未發而言?只緣就《大學》提宗,並舉心意知物,自不得不以心為本體。 既以心為本體,自不得不以無善無惡屬心。 既以無善無惡屬心,自不得不以知善知惡屬良知。 參互觀之,原自明白。 念菴恐人執用而忘體,因特為拈出未發。 近日王塘南先生又恐人離用而求體,因曰:『知善知惡,乃徹上徹下語,不須頭上安頭。 』 此於良知並有發明,而於陽明全提之指,似均之契悟未盡也。 」 近世喜言無善無惡,就而即其旨,則曰:「所謂無善,非真無善也,只是不着于善耳。 」予竊以為經言無方無體,是恐着了方體也;言無聲無臭,是恐着了聲臭也;言不識不知,是恐着了識知也。 何者?吾之心,原自超出方體聲臭識知之外也。 至於善,即是心之本色,說恁着不着?如明是目之本色,還說得個不着于明否?聰是耳之本色,還說得個不着于聰否?又如孝子,還可說莫着于孝否?如忠臣,還可說莫着于忠否?昔陽明遭寧藩之變,日夕念其親不置,門人問曰:「得無着相?」陽明曰:「此相如何不着?」斯言足以破之矣。 第4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