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卿痛疾心學之說,予曰:「墨子言仁而賊仁,仁無罪也;楊子言義而賊義,義無罪也;世儒言心而賊心,心無罪也。 ”仁卿曰:「楊、墨之於仁義,只在跡上模擬,其得其失,人皆見之。 而今一切托之於心,無形無影,何處究詰?二者之流害孰大孰小,吾安得不惡言心乎?」予曰:「只提出性字作主,這心便有管束。 孔子自言從心所欲不踰矩,矩即性也。 」季時曰:「性字大,矩字嚴,尤見聖人用意之密。 」仁卿曰:“然。 」 佛法至釋迦一變,蓋迦葉以上有人倫,釋迦無人倫矣。 至達磨再變,釋迦之教圓,達磨之教主頓矣。 至五宗三變,黃梅以前猶有含蓄,以後機鋒百出,傾囊倒篋,不留一錢看矣。 此雲門所以無可奈何,而有「一拳打殺,喂卻狗子”之說也。 或曰:“何為爾爾,由他們畢竟呈出個伎倆來,便不免落窠臼,任是千般播弄,會須有盡。 」 孔、孟之言,看生死甚輕。 以生死為輕,則情累不幹,為能全其所以生,所以死。 以生死為重,則惟規規焉軀殼之知,生為徒生,死為徒死。 佛氏之謂生死事大,正不知其所以大也。 人身之生死,有形者也;人心之生死,無形者也。 眾人見有形之生死,不見無形之生死,故常以有形者為主;聖賢見無形之生死,不見有形之生死,故常以無形者為主。 邇來講《識仁說》者,多失其意。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此全提也。 今也於渾然與物同體,則悉意舉揚,於義禮智信皆仁也,則草草放過。 議得仁體,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此全提也。 今也於不須防檢,不須窮索,則悉意舉揚,於誠敬存之,則草草放過。 若是者非半提而何?既於義禮智信放過,即所謂渾然與物同體者,亦只窺見儱統意思而已。 既於誠敬存之放過,即所謂不須防檢窮索者,亦只窺見脫灑意思而已。 是並其半而失之也。 康齋《日錄》有曰:「君子常常喫虧,方做得。 ”覽之惕然有省,於是思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喫虧而已矣;顏子之道,不校而已矣,不校之道,喫虧而已矣;孟子之道,自反而已矣,自反之道,喫虧而已矣。 」 朱子之釋格物,其義甚精,語物則本諸「帝降之衷,民秉之彞」,夫子之所謂「性與天道」,子思之所謂「天命」,孟子之所謂「仁義」,程子之所謂「天然自有之中」,張子之所謂「萬物一原」。 語格則約之以四言:「或考之事為之着,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講論之際。 」蓋謂「內外精粗,無非是物,不容妄有揀擇于其間」。 又謂「人之入門,各各不同,須如此收得盡耳。 」議者獨執「一草一木,亦不可不理會」兩言,病其支離,則過矣。 惟危惟微,惟精惟一,是從念慮事為上格;無稽之言勿聽,勿詢之謀勿庸,是就文字講論上格。 即聖人亦不能外是四者。 朱子所云,固徹上徹下語也。 不學不慮所謂性也,說者以為由孩提之不學而能,便可到聖人之不勉而中,由孩提之不慮而知,便可到聖人之不思而得。 此猶就聖人孩提分上說。 若就性上看聖人之不勉而中,恰到得孩提之不學而能,聖人之不思而得,恰到得孩提之不慮而知耳。 雖然猶二之也。 原本只是一個,沒些子界限,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耳目口鼻四肢,人見以為落在形骸,塊然而不神。 今曰「性也,有命焉」。 是推到人生以上不容說處,以見性之來脈,極其玄遠,如此不得丟卻源頭,認形骸為塊然之物也。 仁義禮智天道,人見以為來自於穆,窈然而不測。 今曰「命也,有性焉」。 是直反到愚夫愚婦,可與知與能處,以見命之落脈,極其切近,如此不得丟卻見在,認於穆為窈然之物也。 《書》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直是八字。 打開《太極圖說》,言「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人心道心」,又不是截然兩物也。 《孟子》之論性命,備發其旨。 「性也,有命焉」,蓋就人心拈出道心,以為舍無極沒處尋二五也;「命也,有性焉」,蓋就道心攝入人心,以為舍二五沒處討無極也。 所謂妙合而凝,蓋如此。 道者,綱常倫理是也。 所謂天敘有典,天秩有禮,根乎人心之自然,而不容或已者也。 有如佛氏之說行,則凡忠臣孝子,皆為報夙生之恩而來,凡亂臣賊子,皆為報夙生之怨而來。 反諸人心之自然,而不容或已處,吾見了不相干也。 於是綱常倫理,且茫焉無所繫屬,而道窮矣。 法者,黜陟予奪是也。 所謂天命有德,天討有罪,發乎人心之當然,而不容或爽者也。 有如佛氏之說行,則凡君子而被戮辱,皆其自作之孽,而戮辱之者,非為傷善;凡小人而被顯榮,皆其自貽之體,而顯榮之者,非為庇惡。 揆諸人心之當然,而不容或爽處吾見了不相蒙也。 於是黜陟予奪,且貿然無所憑依,而法窮矣。 周子主靜,蓋從無極來,是究竟事。 程子喜人靜坐,則初下手事也。 然而靜坐最難,心有所在則滯,無所在則浮。 李延平所謂看喜怒哀樂未發氣象,正當有在無在之間,就?得個入處,循循不已。 久之氣漸平,心漸定,獨居如是,遇事如是,接人如是,即喜怒哀樂紛然突交於前,亦復如是,總總一箇未發氣象,渾無內外寂感之別,下手便是究竟處矣。 程叔子曰:「聖人本天,釋氏本心。 ”季時為添一語:“眾人本形。 」 第4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