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氣有生死,性無生死,性自太虛來,與太虛同體,附形氣而為性,形從太虛中結聚,故不離太虛之本然。 譬如冰從水生,不離濕,所以性體與虛合也。 形毀氣散之後,一點虛明不被情識牽纏,復還太虛去。 若被情識牽纏,展轉汩沒,依舊化形化氣,少不得太虛本然仍在。 如金雜銅中,百劫不壞,直待銅質銷盡,金體復現。 今人病痛,只為心不在軀殼內,所以形空氣散,日趨朽敗。 若心在身中,食知食,視知視,聽知聽,一切運動喘息,無不了了自知,則神常凝,氣常聚,精常固,昔賢所以言心要在腔子內也。 天地元氣,只在兩間內運用,保合不泄,所以天長地久。 日月只在兩間內代明,所以久照。 今人精氣神識,渾在外面,發泄無餘,安得不敗漏銷竭,以至死亡? 老子曰:「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營義訓明,亦訓動,即魂也,動而明者為魂。 《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註曰:「魂,人陽神也;魄,人陰神也。 魂魄具而成人,二者相守。 」魂日也,魄月也。 天道,日月相推而明生;人身,魂魄相守而靈發。 月附日而生光,魄附魂而生靈,晝陽勝,白日動作,魂用事也,魄即伏其間,陰不離陽也。 夜陰勝,向晦晏息,魄用事也,魂即守其宅,陽不離陰也。 魄精重濁,離魂則沉,在夜則為厭寐,在晝則為昏惰頑冥,一切貪着不仁之患。 魂神輕清,離魄則浮,在晝則為散亂馳逐,在夜則為驚悸狂呼,展轉不寧之患。 故攝生者以魂為主,魂勝而魄受制,則志氣清明,神宇光朗,為賢為聖。 魄勝而魂受制,則私慾橫行,邪暗蔽塞,為狂為愚。 魂不守魄,則官曠宅空,神外馳而形無檢,破耗銷竭,為病為死。 故曰:「載營魄抱一。 」載者,並畜同處之意;抱一者,渾合不離之法也。 四書攝提 凡事君者,盡忠謀國,以求必濟,不可輕棄其身。 處困者,畏天凝命,以求遂志,不可輕棄其命。 如是,則君事無不終,而己志無不遂。 至於萬不可已,捨身殞命,良非得已,豈謂凡事君者,先意其必亡,遂委身棄之乎?世儒不達於為臣,輒雲「不有其身」,於處困,輒雲「不有其命」,但求塞責,不顧委託。 無濟困之才,適以自喪其軀,豈聖人教人之本意哉?夫道貴通變,《易》戒用剛,儒者固執用剛,舉天下國家之重,祇以供吾身之一擲,經術不明,身世兩誤,可不慎歟! 不求安飽,朱註:「志有在而不暇及,所以敏於事。 」其實飲食居處,亦便是事,?情,食輒求飽,居輒求安,所謂有事而正也。 見小欲速,傖父習氣,學道者逞一毫習氣不得,着一毫私意不得,穿衣喫飯,都是事。 博士家,終日尋行數墨,靈知蒙閉,沒齒無聞,皆沿習格物窮理,先知後行,捕風捉影,空談無實。 學者求真知,須躬行實體,行之而後着,習矣而後察,嚮日用常行處參證,自然契合。 人情所謂好惡者,好他人,惡他人耳。 聖人所謂好仁惡不仁者,自好自惡也。 世所謂好仁,惡不仁,見可好之在仁,可惡之在不仁耳。 聖人所謂好仁,即是為仁,所謂惡不仁,即是去不仁。 《論語》無空虛之談,無隱僻之教,言性即言習,言命即言生死興廢,言天即言時行物生,言仁即言工夫效驗,言學即言請事條目。 境不離物,心不離境,理不離事,學不離文,道不離世,天不離人,性天不離文章,故曰下學而上達。 高卑一也,遠邇一也,道器一也,形性一也,理氣博約知行皆一也,一即貫,貫即一,故曰一以貫之。 後儒事事物物,分作兩段,及其蔽也,遂認指為月,畫地為餅,蹠虛為實,貴無而賤有,離象而索意,厭動而貪靜,遠人而為道,絶俗以求真,清虛寂滅之教盛,而規矩名法蕩然矣。 人性雖善,必學習而後成聖賢。 赤子雖良,養之四壁中,長大不能名六畜。 雖有忠信之資,不學不成令器。 荀卿疑人性為惡以此。 夫性本虛靈,人之生理,何有不善?如五穀果實,待人栽培,委之閒曠,其究腐敗耳,可謂五穀果實,本無生理乎?浮屠稱無學求以見性,所以荒宕馳騁,敗常亂俗也。 聖人於道,但教人行,不急責人知,禮儀二百,威儀三千,使民由之而已。 知則存乎賢者,縱不知能由,亦有所範圍,而不及於亂。 如天下仁人孝子少,養生喪祭之禮不廢,即賊子亦少。 必若責養生者以深愛和氣,責居喪者以三年不言,責祭祀者以七日戒、三日齋,洋洋如在,不惟孝子慈孫不多得,並將奉養衰麻奠享以為難行。 故聖人制禮,因人情而節文,小大由之,正以此。 二氏執途之人,責以明心見性,致虛守靜,未可得,反使世人迷謬,不知所趨,故道者卑近乎常人情而已。 道不離宇宙民物,二氏言道,出宇宙民物之外,理學言道,藏宇宙民物之中,聖人禮樂即道,四科即學。 二氏以民物為幻,以空寂為真,故道出於世外,理學以有形為氣,以無形為理,故道藏於世中。 二氏不足論,儒者學為聖人,分理氣為二,舍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別求主靜窮理,豈下學而上達之本教? 養身者,將天地萬物,無邊光彩,一齊收攝向身來醞釀停毓,然後發生。 有身而後有天地萬物,無己是無天地萬物也。 故己重於天地萬物,尋常行處,常知有己,即是放其心而知求。 「下學而上達」一語,為學的。 世儒與二氏教人先知,聖人教人先行,故學習為開卷第一義。 學習即行也。 悅則自然上達,悅即知,知即好且樂,故悅。 第3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