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考亭皆吾道正統,而為天地之心者,病儒者不知明體適用,為聖賢之學。 故濂溪建圖發主靜之說,而考亭於圖解,亦便以陰陽動靜分體用,蓋亦本乎主靜之說,欲人求之未發之中,以立太極之體耳。 試以吾儒體用論之,正心誠意,所以立極治國平天下,所以致用。 王道之大,一天德之純也。 伊尹之事業本顏淵之學問也。 方其本體時,亦必讀書窮理,致知格物,孜孜焉而有所事,非一于默坐靜齋也,然自是靜底事。 及其致用時,亦必篤恭莊蒞,論道經邦,休休焉而無所事,非一于鞅掌奔走也,然自是動底事。 由言體無不靜,用無不動,而陰靜為太極之體,陽動為太極之用,昭昭矣。 若不以太極言,則動為陽之體,靜為陰之體,如《論語》「知者動,仁者靜」,註雲「動靜以體言」是也,若並以五行言,則動為陽之用,靜為陰之用,如圖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是也。 故也「動靜無端」,又曰「體用一原」,學者不可不察。 夫太極不離乎陰陽五行之中,則亦有質有氣之可接矣,窮其本原,所以妙二五而無不在者,乃天道之至微,而氣泯於質,雖聲臭亦不可得而接也,豈非性之本體哉? 人之生者曰理,曰氣,曰質,曰數,四者而已。 性之善惡,出乎理,神之清濁,出乎氣,才之優劣,出乎質,壽之短長,出乎數,四者同出於太極。 若未始有四也,然相為乘除,而推蕩不齊,人之生遂因以異。 是又未始無四也。 理出於無極,理無不善,氣動於陰陽,則陽一氣,而陰二氣(以奇偶言。 )也。 此氣有正偏,而理因之有全缺,生之所受,有不同也。 是何也?以形相禪也,故子之子,不必肖父,女之女,不必肖母,誠以陽同而陰不同也。 子必感於父,女必應於婿,子感於婦,則甥烏必其如舅?孫烏必其如祖哉? 自太極而論人,則人性宜無不善。 自乾男坤女而論太極,則太極萬有不同。 又自物而論太極,則與人、太極又相遠矣。 是何也?太極形而上者,人物形而下者也。 人又人,物又物,所謂源遠而末益分,其終烏得不稍異?或譬之嘉穀之為種也,一歲而有秕粒焉,再歲而色粟異焉,再歲而形味或且異焉,雖其中之美者,固自若也。 執其秕粒白穗赤粟,告人曰:「是非此種也,孰信之哉?」則知始同終異,雖以造化之工,其勢亦必至此。 況乎男女之形化,信其理氣之自成者哉? 問:「水生木而水無所虧,木生火而木遂以滅。 ”曰:“水之生木以氣,氣則屈伸往來之無窮,故氣至而木榮,氣返而木枯。 木之生火以體,體則一定而不可損益,故體盛而火亦盛,體微而火亦微。 體燥則近於火性,故其燄燃,體潤則猶存水性,故其燄鬱。 體存而火存,體滅而火滅矣。 或曰水智也,智者行其所無事,木仁也,仁者不自私己,故能殺身以成天下之事。 或曰水假土以生,木不自用而取諸人也。 木不假物而自用,是以勞身焦思而至於斃也。 故孔子以木為近仁,必示以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然則天下之善事,豈一人之才所能辦哉?知乎此,則知所以主靜立極矣。 」 問:「儒者皆言火生土,土生金。 ”曰:“土之體,博厚無疆,非火所能生。 今湖蕩之中,或浮沙成洲,平地之上,或積壤成丘,火何所用其力耶?但火之精氣行於地中,土因是而成金,故金之明在內,則金乃火之所生,土之所成也。 」 孟子之言性善,指仁義禮智而言者也。 仁義禮智,烏有不善?但以人之稟受言之,則或全或缺,或有此而無彼,如「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之類,此韓子性有三品之說,優於荀、楊,然自予言之,雖謂性有萬品可也,豈特三品而已哉! 以五行之生言之,則金生於火也,火性烈而金性剛,木生於水也,水性緩而木性柔,此則一理之賦,所謂性相近也。 然水行也而向於下,木止也而向於上,火散也而向於無,金遒也而向於有,此則土之所為,所謂氣稟之拘也。 氣以理行,故理之在天者,若有知覺,在人為此心之靈也。 聖人有教以覺庸愚,謂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者以此。 人心最靈,是心即太極也。 心之動便有善惡萬殊,則太極之流行賦予於人者,又安得而盡同耶? 天之太極主乎動,聖人之太極主乎靜,所謂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者。 蓋復者還其舊之謂也,以見太極原只是動,又謂陽變陰合,又謂五氣布四時行,曰變,曰合,曰布,曰行,皆是動,故考亭之解曰:「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有流行也。 」蓋亦有以識之矣。 《易》曰:「天行健。 」《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則是陰陽之運,豈有一息之停哉?雖曰動極而靜,亦不過如程子所言翕聚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其旨深哉! 問:「小人悖之,是庶民乎?是學者乎?”曰:“是學者。 如孔子之所謂佞人,孟子所謂鄉願,《大學》之閒居,《中庸》之無忌憚,皆是也。 若夫庶民盜賊之違理犯義,則非其性之滋偽,由於上之人不能立極,使之無道,而教之無素也。 《書》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性,克綏厥猷惟後。 』 荀卿子曰:『天下有道,盜賊其先變乎?』由是推之,則知庶民之違禮,盜賊之犯義,特以極之不立耳,非庶民盜賊之罪也。 」 徵君來瞿塘先生知德 第3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70頁